鋼琴大師彼德·羅塞爾是一個足跡踏遍世界各地的鋼琴藝術家。他生于德累斯頓一個音樂世家,父母分別是指揮家和歌唱家。他畢業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是柴可夫斯基音樂大賽和蒙特利爾鋼琴比賽第一個德國得獎者。多年來,他曾在德累斯頓,薩爾茨堡,愛丁堡,倫敦,珀斯,香港等多個國際音樂節上演奏,受到觀眾與報界的熱烈好評。他一直也是紐約、洛杉磯、蒙特利爾、多倫多和底特律交響樂團、柏林廣播交響樂團、漢城交響樂團、東京小交響樂團等世界多家交響樂團的客座音樂家,廣受歡迎。他與布洛姆斯泰德·赫伯特、迪圖瓦·夏爾、弗多賽耶夫·弗拉基米爾等多位知名指揮家有過成功的合作,僅同指揮家馬蘇爾·庫爾特和萊比錫布業大廈交響樂團在國際舞臺上的合作就超過了兩百場。紐約愛樂樂團慶祝成立150周年音樂會邀請彼德·羅塞爾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彼德·羅塞爾錄制了大量CD,包括韋伯、拉赫瑪尼諾夫、貝多芬、勃拉姆斯等大師的作品和一些室內樂作品。
勃拉姆斯的《第一鋼琴協奏曲》起初是一首雙鋼琴變奏曲,之后有意改寫成交響曲,最后卻成為一首鋼琴協奏曲。由于勃拉姆斯本人是一位優秀的鋼琴家,同時又和天才女鋼琴家克拉拉相互商討才寫出這首協奏曲,所以此曲有相當高深的鋼琴彈奏技巧,它以宏偉的構思和史詩般的概括性反映著波濤澎湃的、憧憬式的遐想。第一樂章莊嚴倔強,情懷激蕩。樂曲開頭霹靂般奏出沉重的主題,隨之爆發到高潮后逐漸停息下來。鋼琴奏出一條形成奇妙對比的非常安詳的旋律,為第一樂章內出現極端相反的情感而做準備。第二樂章采用勃拉姆斯未完成的彌撒曲中《因神之名而來的有福了》的主題,由小提琴和中提琴虔誠的奏出,隨后鋼琴撫慰般的和它交談著。中段音樂變得粗野、熱情,鋼琴以切分音表達出悲愴的意境,結尾處音樂平靜下來,以弱音終止。第三樂章使人想起貝多芬式的雄渾力量和軒昂勇進的氣勢,作者運用了復雜的技巧、龐大的形式,為協奏曲中之巨著。
勃拉姆斯《第二交響曲》美麗的像一首純樸感人的浪漫主義田園詩,是勃拉姆斯在奧地利一個景色如畫的湖邊構思和寫作的。聆聽這部交響曲,宛如沐浴在寧靜、柔美、明朗的光輝之中,純粹是一種歡樂的生活感受,洋溢著溫暖與歡喜之情。第一樂章明朗光輝,充滿喜悅,有人比喻為落日的余輝。在朝氣蓬勃的第一樂章后,進入情緒晦暗、孤寂而感傷的慢板樂章。第三樂章是用德國民間舞曲的形式寫成,輕快可親的曲調充滿著歡樂的情緒。第四樂章再現了第一樂章歡樂的氣氛,勃拉姆斯運用精巧的作曲技法,注入澎湃的活力與美感,使之成為一首輝煌壯麗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