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是鋼琴家第三只手
不同學派正如自然界的百花,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是美的形態各異而已。在鋼琴學派的萬花園中,法國學派是一朵獨特的、不一樣的花。以此為開場白,周勤齡拉開了演講的序幕。
她以一部反映自己恩師法國著名鋼琴家、演奏家Yvonne Lefébure的紀錄片串起整場講座。這位自稱貝多芬的女兒恩師,在技巧和理念上深刻影響了周勤齡,Yvonne手小,但她是把心、手、頭腦結合起來,她有一套獨特的調整手法,使得她即使手小,也能彈奏出音色清楚、層次分明、剛中有柔的樂曲,聲音像是彈在天鵝絨上一樣。
不但指法上要注意,腳上也有很多學問,踏板是鋼琴家的第三只手,腳之于鋼琴家就像調色板之于畫家,通過腳調節兩手彈奏樂曲的音色。周勤齡還現場演示自己的獨門絕技抖動踏板,特殊和聲需要時就抖動踏板,聽起來會更天衣無縫。多次擔任大賽評委的周勤齡也特意提到一些參賽琴童在踏板方面的誤區,一腳踩下去就不上來,就像把調色板糊在一起成了一團漿糊,不懂的人聽起來像唱大戲一樣熱鬧,實際上是不對的。
用腦彈琴也體現在對音樂的理解上,不要看到音符眼中只是音符,要看到音符背后的音樂,即使休止符背后也有音樂,有時那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要學會參悟背后的境界,用靈魂去彈琴。
互動:手勢很重要 教材不能太機械
演講結束后,周勤齡大師與讀者們親密互動。幾位大膽的小朋友主動上臺演奏,并有幸得到周老師的現場指點,周勤齡稱:孩子學琴時不要打孩子,不一定每個孩子都要成為郎朗,學琴帶給孩子氣質、審美、情趣的改變才是最重要的。
隨后,周勤齡接受了現場讀者的提問。有讀者提出,有些老師對學生彈琴的手形要求苛刻,有些老師則顯得不太重視,到底是否應該重視手形?周勤齡認為:學好鋼琴,啟蒙是關鍵,一定要打好基礎。手勢練好,才好用力,對手勢嚴格是對的,養成好習慣。有觀眾向周勤齡偷師彈琴技巧,她稱:不能只注重技術的培養,也要注意培養音樂感覺,而且首先要培養樂感和身心,把技術融入音樂里。對于教材的選擇,周勤齡說:我很奇怪怎么現在國內還在用哈農,我小時候彈的就是哈農(的教材),怎么竟然還在用。哈農的教材特別機械,一點音樂都沒有,對小孩子來說,彈琴本來就是件苦差事,如果只是枯燥的哆來咪,那真是要了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