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奏曲是莫扎特展露自己天才最充分的領域,在這一體裁的各個方面,他都有革新與完善之功,使古典主義協奏曲從內容到形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就最近一百年來莫扎特音樂的演出和錄音的數量來說,協奏曲毫無疑問占據領先位置。從音樂的流行程度來看,協奏曲中特別是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單簧管協奏曲和長笛協奏曲等都屬于該樂器門類中最喜聞樂見,其中許多主題旋律用于電影、電視及廣告片的配樂,同時亦被改編成通俗曲和電子樂,特別是近兩年盛行的手機彩鈴,在采用的古典名曲旋律當中,莫扎特的協奏曲主題最常被聽到,可以這樣說,我也許在公共場所聽到貝多芬或巴赫或柴科夫斯基的手機鈴聲覺得很搞笑甚至無聊,但是我聽到的莫扎特第二十、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七鋼琴協奏曲以及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或者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的旋律時,不論它是簡單的電聲,還是幾軌和弦,都一下子就覺得生活里充滿了愜意和滿足。此時,我真正地以為莫扎特是我們絕對無法離開的,他不像巴赫那樣令人敬畏和贊嘆,也不會像貝多芬那樣發人深省,具有激勵和啟迪的作用。莫扎特代表著音樂最優美、最自然、最放松的本質,在這個基本概念上,他的協奏曲又表現出形形色色、光怪陸離的意象和美感,是當之無愧的天才之作。
對于已經越過初級階段的愛樂者來說,收藏唱片已經成為擴展聆聽視野、深度認知音樂內涵的必由之路。由莫扎特音樂陪伴的生活是一種境界,不斷涌現的唱片版本將愛樂者帶入的則是別有洞天的福地。這是我熱衷于收集和討論唱片版本的動力和樂趣所在,相信讀者亦會在我的炫耀與賣弄當中與我分享聆聽這些旨趣各異的演奏所得到的種種快感,果能如此,我獨自享樂的慚愧或許會有所減輕。
除了歌劇之外,我最喜歡的莫扎特作品就是鋼琴協奏曲。在莫扎特或更早的時代,協奏曲是與歌劇關系最為接近的音樂體裁,而能證明這一點的最有力證據就是莫扎特的作品,確切說是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在莫扎特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他的歌劇、交響曲和鋼琴曲創作都達到一個成熟的全新境界,歌劇賦予他激越的情感與戲劇性,交響曲帶來的是豐富的織體和繽紛的音響之美,它們與靈感疊現、風格多彩的鋼琴曲調相結合,成就了莫扎特生命最后六年所創作的八首偉大的鋼琴協奏曲,他們也將是我唱片版本收藏的重心所在。
對于十分重要的作曲家特別是你所熱愛的作曲家,收藏他的某一體裁類型作品的全集很有必要,即便它們并不都是完美無憾,卻總是聊勝于無。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并沒有我特別心儀的全集版本,我最推崇的鋼琴家都沒有留下全集錄音,這大概也屬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或不可能實現的愿望吧?
莫扎特鋼琴協奏曲全集的唱片我也有古樂和現代之分。盡管我目前聽得最多的還是古樂的版本,但所謂標準的版本,我想還應當由現代樂器演奏。但就是這個標準版本卻是頗費躊躇。在我聆聽的佩拉亞、內田光子、阿什肯納吉、席夫、皮萊絲、海布勒、巴倫波伊姆、安達等人的版本中,我各有取舍。從個人感受來說,我不會受西方唱片評鑒類書刊的左右,即使我比較認同佩拉亞和內田光子版本的優秀。現在讓我來選擇推薦的第一套版本,我思來想去的結果還是我一開始就想到的蓋扎·安達的版本,樂隊是薩爾茨堡莫扎特協會樂團,安達自己邊彈琴邊指揮。這些完成于1960年代的錄音以今天的標準幾乎談不上完美,但它是莫扎特鋼琴協奏曲第一套立體聲錄音,DG選中安達實為明智之舉,不獨安達高貴而濃郁的詩情和指法力度的豐富變化,都是那個時代非常顯著的代表,他還為莫扎特的演奏確立了一種新風格,除了優雅細膩的歌唱性之外,還帶有微風拂面般的娛樂色彩。最難得的是所有作品演奏狀態相當,水準平均。音效略有差異,如果不刻意去挑毛病,反倒覺得它們大部分都是很棒的錄音,平衡感與清晰度都不錯,鋼琴聲音很實但不失空靈悠揚,其中第六、十七和二十一被重制成原版大師系列后,以電影《埃爾維拉·麥迪根》主人公劇照為封面,別具感傷意味。當年的LP曾經創造過古典音樂唱片暢銷紀錄,再版CD在音響聚焦上有重大改進,基本真實地傳達出安達演奏莫扎特的內在修養和樸實無華的解讀風格。所以這張唱片即使已經有了全集也不應錯過,它注定屬于可以反復聆賞的那類唱片,每次只聽第十七和第二十一的慢板就足以陶醉。
我偏愛安達的莫扎特其實還有一個理由,就是他的莫扎特男性化,是壯年而不是老年。安達對莫扎特的美表現得很正面,很直觀,有令人艷羨的成分,也有感人肺腑的地方。有時他還可以勾畫出一點英雄性的大方舒展的線條,在那個年代也算是有點標新了。薩爾茨堡莫扎特協會樂團不是一個高質量的樂隊,但當他們在演奏莫扎特的時候,卻沒有人來苛求這一點。至少這個幾乎專門演奏莫扎特的樂隊是最為熟悉莫扎特句法的,它不僅有自然舒帖的音色及平穩從容的律動,還從不會搶獨奏者的風頭,鋼琴后面的深具表情、小心翼翼的弦樂總是輕輕地撥動聽者的心弦,有心者聽了會感到十分的溫暖甜美。如果說幾十年來許多著名樂團的風格都在變化,在我的印象里,薩爾茨堡莫扎特協會樂團演奏莫扎特的聲音從來都保持一貫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