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為期5天的第19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拉開帷幕,這次展會主賓國是韓國,本次展會匯集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外出版單位,英國、德 國、日 本、法國等都設立國家展臺,瑞典和土耳其首次以國家展臺形式參展。新浪讀書將以視頻訪談,微博大屏幕等方式,全面報道本次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
9月1日,中國人民音樂出版社副總編輯杜曉十、《菲伯爾鋼琴基礎教材》責編張潔、菲伯爾助理做客新浪直播間,訪談中們介紹了中美音樂教育的差異、音樂教育未來發展以及介紹《菲伯爾鋼琴基礎教材》的基本情況。
以下為訪談實錄
主持人:全球的新浪網友,大家好!這里是第19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本時段為您邀請到的嘉賓是,中國人民音樂出版社副總編輯杜曉十先生。
杜曉十:大家好!
主持人:《菲伯爾鋼琴基礎教材》責編張潔女士。
張潔:大家好。
主持人:菲伯爾助理,Jason先生。
Jason:大家好。
主持人:今天我們談的主題是兒童音樂類圖書的發展,作為兒童音樂類圖書非常資深的教育者和研究者及杜曉十先生在這一區域可謂是權威。我在網上搜索了相關的關健詞,兒童音樂類圖書搜索量是469000條,圖書的搜索條數是一億,意味著兒童音樂圖書占整個市場的1/2000,這個市場是非常龐大的。首先請杜總為我們介紹一下這個區域市場的現狀,以及咱們社對這個市場的規劃和戰略目標。
杜曉十:正像剛才主持人講的,兒童音樂教育在中國越來越受到教師、家長和孩子們的重視。因為大家都越來越知道,隨著咱們國家經濟的提高,隨著大家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家都知道音樂教育其實對一個人,一輩子,一生的成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能這些年來大家都知道有很多的熱,其中鋼琴熱席卷了整個中國,甚至很多農村的孩子家里面都是節衣縮食為孩子買鋼琴,讓孩子彈鋼琴。過去有一個說話叫百萬琴童,現在叫千萬琴童,我不知道現在中國有多少琴童,但是學音樂,用音樂提高孩子的素質,提高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的文化素養,以及將來他如果面向社會,這肯定是越來越被家長所認識。家長甚至說不惜花重金培養他們的孩子,能夠有音樂的一技之長。
這里也有一些誤區,實際上中國大家開始慢慢學音樂有一個誤區,也是很多家長都苦惱的事情。他們興致勃勃的為孩子買了鋼琴,或者為孩子買了小提琴或其他的音樂,也為孩子找了很的老師,花了很多錢陪孩子上課。也許是一些教學方法、教材,或者一種急功近利的心理造成的。我不敢說有多少百分比,常常大部分孩子在學了一段以后,從喜歡、熱愛,逐漸到不喜歡,甚至是厭惡。我們也聽過很多很極端的事情,砸鋼琴,甚至砍手指的事情。所以家長很苦惱,又覺得音樂對孩子將來的發展是有好處的,但是為什么學了一段以后,把學音樂變成了一種折磨的事,又好像是逼著他上奧數一樣,孩子已經夠累的,因為練琴很辛苦,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誤區。甚至很多家長說,我到底要不要讓我的孩子學鋼琴,我讓我的孩子學鋼琴,為什么要讓他學?什么目的?我原來也在教育部門,在大學里工作很長時間,我碰到很多這樣的家長,他們一開始學鋼琴的時候,幾乎一口同聲的說,我孩子學鋼琴不是為了當鋼琴家,全部都是這樣。但是他們學了半年,甚至才幾個月,他們就看他們隔壁的孩子考級了,考了二級、四級,我的孩子怎么還沒開始考級,老師你怎么教的?就開始攀比,于是給孩子加量,老師也著急,孩子不跟我學了,就變成攀比、競爭,把鋼琴不是變成音樂,變成了一種技能的學習方法,這種特別特別的多。本來學音樂確實是有好處。前幾天我們在聊天的時候還在談,藝術沒有貶低的意識,不是所有人都會畫畫,但是世界上70億人沒有不唱歌,沒有不聽音樂的,所以音樂對一個人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大家都知道。但是為什么才學了半年,才學的一年,從家長到孩子都已經覺得學鋼琴是一個很苦惱的事情,這個我們也在思考,也在覺得中國兒童鋼琴教育,兒童音樂到底該怎么做,這一直是我們在思考的問題。
主持人:我剛才聽杜總聊的過程中有一個小細節,他說教材非常重要。這就隱身到今天的教材《菲伯爾》基礎教程,我知道他整個系列的名字叫鋼琴之旅。大的名字叫鋼琴之旅,小的名字叫基礎教程,是不是意味著咱們編輯有寓教于樂理念在里面?
張潔:這本書也是美國和我們合作進行中國化改編的實踐,當然我們也做了很多測試,并不是我們改變了以后就非常倉促的推給大家,我們改變的同時歷時兩年。在這個過程中由美國原本的,比如他一集是四本,到了中國變成兩本,在這個壓縮過程中我們做了很多測試,中國孩子到底對什么非常敏感,非常能接受。我們也做了非常中國化的改編,包括樂曲,以及對音樂引導的方式。剛才我們杜老師說了。現在很多學琴的孩子剛開始非常喜歡彈琴,但是彈彈著半年以后他們會覺得很技術的東西會困擾他,我們這本書讓技術的東西熔化在一個個音樂情景中,老師也要在這個教材熟悉的基礎上,他對孩子很生活化語言進行了設計,通過一個個音樂的情景,能夠讓孩子把這些技術在他對一個生活很熟悉的動作自然的做出來。我們還會有一些引導他創造力和想象的,整堂課不是以前老師指導你說你應該這樣彈,而是在對話中引導他,大家像在做一個過家家的游戲一樣,把一個音樂和技術學會,我們在測試中覺得這是非常有效的。
主持人:事實上他是一種情景式的教育。
張潔:對。
主持人:這種在美國是不是也是引導著小孩子學習鋼琴?我不知道美國現在兒童學習音樂是什么情況?有請Jason給我們介紹一下。
Jason:我們在美國賣書二十年,我們銷售是第一名,小朋友好喜歡這個,不是腦子在動,手在動,心也感覺到得到,他們彈的比較漂亮。小朋友喜歡,父母也喜歡,老師也很喜歡,我們在全美國使用這個已經是第一名了。
主持人:事實上你剛才說它已經暢銷了二十年,也就意味著它影響了兩代人,可能當初第一批使用這個教材的小朋友,現在可能已經成長為小朋友的父母,他會把這個教材介紹給他的小孩子,也就意味這這套教材是有延續性的,這種延續性有沒有菲伯爾先生的觀念在里面?
Jason:二十年以前菲伯爾先生是我的鋼琴老師,他去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州給老師教好,老師再教別的老師,老師教父母,所以說好,父母說好,小朋友也喜歡。開始的時候個小的房子擠的不得了,可能有20臺鋼琴,有150個小朋友在學。二十年以后真的發財了,我剛剛去了韓國,有人可能坐飛機去,坐火車去,就想看看到底是誰教的能讓小朋友學的那么好。
主持人:所以一種正統的,枯燥式的教育,肯定不如娛樂式的,情景式的教育深入人心,尤其深得小孩子的心理。其實兒童教 育,尤其是兒童音樂類教育是非常難的。剛才杜總也介紹過說中國有大量的琴童,或悲傷,或憂愁。我們舉一個例子朗朗,現在是全世界非常著名的鋼琴家。我們也 知道他小時候的歷程,每天要凌晨三四點鐘起來練琴,練的非常苦,去比各種的比賽。這樣是不是中國琴童目前的狀況?
杜曉十:這里面我想先說明一個事情,朗朗確實他現在號稱國際巨星,他從小學鋼琴的歷程很多人從不同的渠道也都知道。我們知道學鋼琴能成為朗朗的,不過是鳳毛麟角,甚至一個、兩個,他有天才在里面,有刻苦在里面,他有他的機遇和他的老師在里面。朗朗跟我們也很熟,更多孩子學鋼琴,他將來真的不是當朗朗,當李云迪,他學鋼琴的目的是要把鋼琴當做一種修養,把音樂當做一種修養來做。這里面可能會產生百分之零點幾的朗朗,非常好。更多的孩子學音樂是為了增加他德修養,他長大可能是個科學家,他長大了可能是政府官員,也可能是商人,甚至他可能是工人、農民,但是他有這種音樂的素養,他從小學過音樂,不管學鋼琴還是學其他的樂器,這個人一生是幸福快樂的,而且他在看世界的時候是不一樣的。他可能當不了朗朗,甚至他連朗朗一點都不如。菲伯爾先生跟朗朗也是朋友,但是菲伯爾先生是很著名的鋼琴家,他現在投身于兒童教育,他就是想讓更多的孩子把音樂當成一生的愛好,當成一生的興趣。我們現在看很多年輕人問他,問他你的愛好是什么,你的喜好是什么,恐怕50%、60%以上的人都說我喜歡音樂。但是這個音樂是廣義的概念,從我們音樂家來講,音樂是分很多種,是分層次,分不同的角度。從人類歷史上來講,真正留下來的那些古典音樂、大師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留下的音樂,這些音樂確實是需要一定的音樂素養,音樂素質去理解,他確實是特別的美好,特別的帶有一種文化在里面。我們可能大多數人喜歡音樂,可能是喜歡流行音樂,我對流行音樂沒有任何的貶值,流行音樂也非常好。但是流行音樂一定是流行的,所謂代流行的,像流行感冒一樣,它是很快就過去的。但是更高層次的音樂,它是需要一種文化,需要一種素養理解,多少年都能夠流傳下去。我們孩子從小學了鋼琴、二胡、笛子,他有了這樣的素養,他不僅可以欣賞流行音樂,還可以欣賞別的音樂。我們這一代人一開始學音樂可能是一種偶然,但是我覺得我一輩子都幸福,我一輩子都快樂,我一輩子可能是別人想象不到的感覺,這是學音樂帶來的。我覺得99.99%的人不是要當朗朗,恰恰要當音樂的欣賞者和表演者。
主持人:杜總說這一段眼睛都是發著光的,滔滔不絕。像杜總說的,音樂也好,其他事物也好都分為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我們不能說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更好,每一個欣賞都有階段和層次,有請張潔女士為我們介紹一下,這本書和其他同類型的書有什么最大的特點。
張潔:最大的特點剛才說了,他有一個非常情景化的教育環境。當然,如果我們講的更具體,他從技術到理念,音樂肯定是要靠一種技術來表達的,這就歸根到,為什么我們現在學鋼琴的時候每一天在練技術的時候彈樂曲都很開心,一到說我們彈點技術,彈點練習曲就不開心了,這本書把技術的練習也熔化到音樂中。我們現在講起來是抽象的,音樂可能會展示一下。在展示課上我們很多老師在當場聽的時候有非常深刻的體會,一個小小的技術可能他講了一個技術秘訣,再用一個練習曲,如果對我們教材不熟悉,或者沒有經驗的老師,可能覺得這兩個沒有關系。但是菲伯爾先生已經把這個融合在里面,他講給我們聽,學生一做就會非常有效果,學生做了一個音樂上的聯系,引導他可能是一個鐘聲,可能是一個小螞蟻往下爬,他把胳膊的練習已經做到了,我覺得這確實是與眾不同。因為我本人也是鋼琴老師,我們在講這個樂你要記住是哪一個,你要用哪一個手指頭彈,孩子已經無所適從了,他完全忘記手真正應該怎么做。我覺得《菲伯爾》這套教材能夠把技術也好,音樂也好,把鋪子結合在一起結合到情景化的東西里。孩子在這個潛移默化中由生活中一個非常自然的動作,學會了彈鋼琴的語言,這是非常與眾不同的地方。
主持人:剛才張潔也說到,中國的音樂教育會讓孩子非常困惑,你抬食指、中指還是無名指,他要非常程序化的告訴你。
張潔:這也是我們為什么下這么大力氣引進這套書的目的,因為我們現在老師用的教材都是來源于美國,但其實在美國這些教材已經都不用了。現在信息這么發達,上新浪微博問一下美國的網友都知道了。《菲伯爾》這套書在美國銷量第一,我們也下大力氣引進,是因為它真的有效,而且結合著近年來兒童心理研究方面心理學的成果,怎么樣能讓孩子在情景中參與和互動,吸引他的注意力,讓他感受到參與的快樂。
主持人:其實吸引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我們有轉移注意力的載體電子閱讀,電子閱讀應該說對紙質的沖擊是非常大的。這方面出版社肯定不會坐以待斃,肯定有相應的發展策略,有請杜總為我們介紹一下,怎么社在音樂類圖書電子閱讀方面有哪些具體的規劃?
杜曉十:說到這個事情是很大的事情,是一個長遠的事情,也不是腦子一熱就可以做的事情。我們人民音樂出版社在這方面應該說花了一些時間做調查研究,現在也申請到了國家的課題,這個課題也很大,國家也給了很多的資助,希望把我們人民音樂出版社,我想咱們觀眾,咱們的網友們都會知道,如果對音樂有一點了解都會知道人民音樂出版社這塊牌子,因為它是國家級唯一的專業音樂出版社,我們出的書很多人都知道。我們希望把我們出的書,如果從我們最早開始追溯,我們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我們要把這些書都做成電子化、數字化,通過網絡的平臺,通過數字的模式方式,可能為此我們將來會成立一個,也許現在說起來有點早,但是他可能是另一家音樂出版社,就是數字音樂出版社,會把我們所有的資源,應該說在全國音樂出版的資源,音樂圖書的資源基本上在我們人民音樂出版社,我們會把這些東西全部變成數字化,以及我們將來要出的書,當然包括《菲伯爾》音樂教材,通過數字化的傳播能夠讓大家使用。某種意義上這叫不得已而為之,另一方面這叫趨勢使然,但這個也要一步步來,我們知道急功近利的事都沒有做成,原因是到底該怎么做,才能做的更好。
主持人:今天請到的嘉賓非常有意思,杜總是音樂教育研究的專家,張潔也是一個教鋼琴的老師,肯定也是從小學琴過來的,而且Jason也說是從小學琴,而且是跟著菲伯爾學琴,根據兩位學琴的經歷,我們做一個中美兒童教育的對比,你覺得在美國學習音樂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覺得在中國學習琴最大感受是什么?如今今天兩位坐到一起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張潔:我也問過我的同行,我問你們小時候學鋼琴的一點一滴你們還記得嗎?可能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沒辦法再想起當時很多的快樂是什么了,我們只知道我們的手指應該怎么抬,我這個手指應該怎么動。當我們當了老師以后,當然作為一個有想法,愿意為孩子在心靈上打開一扇窗的老師,我們愿意訓練他如何動手指該怎么做。我是有想法的,當我看到這套書的時候我覺得這個理念太好了,可能以前是我的想法,我只能用教材一點點灌輸給學習,用我上課方式影響學習。現在有了這套書以后,家長可以通過這套書上面的情景輔導,包括我們有家長輔導和教師情景手冊,可以很容易幫助孩子,學習他。如果我現在再教這個孩子,他學成鋼琴以后,可能他對我更有享受學琴的感受。我小時候可能沒有特別快樂的,開心的,就是媽媽帶著我去老師家,然后再回家練琴。
主持人:所以張潔現在有一點撥開云霧見天明的感覺。
Jason:我在美國長大,我媽媽改變一個獅子媽,我就是一個中國人在美國長大,我的美國朋友就是可以要什么就可以有什么,我們中國人你應該做這個,你應該做這個,所以我彈鋼琴的時候我不太好玩兒,七年就是我媽媽坐在旁邊打我,這個地方錯了,那個地方錯了。二十年以后,我現在可以彈四五個小時,好舒服,好快樂,沒有一個獅子媽。菲伯爾先生教的那么好,我是中國人在美國長大,我還是很想彈。我好興奮來中國,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小孩子,如果他們心動了他們當然要彈,他們長大了還要彈。我美國的朋友他們長大了不彈,他們沒有好的老師,那是最糟糕的。
主持人:其實剛才我通過他們倆的對話我也發現,Jason可能有一個獅子媽媽,但是他有一個非常快樂的外部體制,他可能在內部非常嚴格,我拿一個戒尺來打你,但是他在外部的機制是非常快樂的。而張潔可能是父母不會打你,不會有獅子媽媽、獅子爸爸,但是外部的體制是一個獅子的體制。
張潔:我還是一個比較聽話的孩子。
主持人:對,所以杜總,您覺得兒童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尤其是兒童音樂教育。
杜曉十:這個問題有點大,我還是從《菲伯爾》這本書說起。我先說一個小的事,菲伯爾先生夫婦,他們兩位都是鋼琴家,他們在美國有一個鋼琴培訓中心。他們夫婦沒有孩子,他們十幾年前收養了一個中國湖南的小姑娘,一個農村的孩子,把她帶到美國,她叫薇薇安。我看到他們教這個孩子用這套教材彈琴,我看了很多錄像,真的很感動,那種親情和那種快樂,讓我感覺到真的是一個沉浸在音樂里的學習。正是因為他收養了這樣一個中國孩子,所以他對中國有非常深的感情,很愿意把他這套書能夠推廣到中國來。剛才談到其他的教材,其他教材是過去五六十年的美國教材,但是這一套教材他不斷的在修,不斷的在改,特別是為我們重要出的這一套。我們的書還有半個月就可以見到,這本書里你可以看到小熊貓,甚至皮影戲,一些中國元素都放在里面了。這本書在全世界15個國家已經在使用了,在韓國、臺灣、新加坡基本上是全覆蓋的,他們有一個口號發展音樂的智慧和心靈。我們把他的意思也用一個中文的意思,音由心生,樂由樂起,這個樂很有意思,我們社的社徽是樂的繁體字。中國的文字有多音字,音樂又是快樂的樂,所以音樂要真的從心里來,你學習音樂又要是快樂的,所以我們整體的思維是這樣的思維。真正說到兒童音樂教育,我覺得就是音由心生,學音樂要進入到心靈里來,就是你學的音樂要讓你感到快樂。像他們二位說的一樣,張潔是很幸運的,她現在成了鋼琴老師,成了鋼琴編輯,大量的孩子常常是半途而廢了,我覺得恰恰缺少的就是音由心生,樂由樂起。,如果是這樣,他一生學音樂是有收獲,也是快樂的。
主持人:其實每個孩子一開始學音樂是音由心生,但是樂由樂起,這個樂從何而來,這需要廣大音樂教育者引導,以及音樂出版家和音樂教育家引導。聽說菲伯爾先生也會到北京?
杜曉十:他10月22日到北京,我們10月11日在上海有一個音樂博覽會,同時在上海和北京他要給一些鋼琴音樂老師做一些講座。
主持人:我們想問一下圖書什么時候上市,通過什么渠道買?
張潔:我們這套書在最后的質量把關,我們雖然很著急,很希望這套書的面市,咱們作為人民音樂出版社出書的質量是比較高的,我們還要經過最后的測試,我們一定會在10月給大家面世。
主持人:中國有一句老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教自己的小孩子,教育其他的小孩子都是一視同仁的,我相信這部教材也會得到廣大琴童和小孩子的喜歡,無論他將來從不從事音樂這個行業。像杜總說的音由心生,樂從樂起,也希望這本書能獲得中國廣大琴童的一致認可。再次感謝三位做客新浪直播間,本次時間段的到此為止,感謝各位網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