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陳薩,是多年前在一次音樂會的舞臺上。在交響樂團的環繞中,她坐在鋼琴前,大氣從容,看不出一絲稚嫩與浮躁。手指起落間,音符就自然地傾瀉而出,那流動的音樂里,沒有刻意的表現、沒有生硬的炫技,能感受到的是寬廣的哲思和她海一般的心境,這與她的年齡有著挺大的反差。當時,我就想:這個生長于山城——重慶的年輕姑娘,為何有這樣的心境和氣度?我不禁有些好奇。碰巧的是,最近《文化風情》也在積極地關注和扶持一些有潛力、有抱負的年輕藝術家。當然,以陳薩的才情和天分,她的名字也自然列于其中,成為我們關注的一顆新星。
陳薩是國際頂級鋼琴品牌施坦威的簽約藝術家;她曾經被法國媒體評選為最受矚目的十大中國藝術家,并且是其中唯一一位女性;去年,波蘭政府為了感謝陳薩在國際舞臺上對肖邦音樂的完美詮釋和推廣,授予了她肖邦護照的特殊榮譽,并視她為藝術公民;諸多殊榮讓陳薩成為國際鋼琴舞臺上一顆備受關注的新星。可訪談中,坐在我對面的陳薩姑娘,一身黑色套裝,謙虛、素靜、簡約,分明是一位鄰家女孩,恰似清晨林中漫步時偶遇的一泓如鏡湖水,波光粼粼是她的梨渦淺笑。是的,真實的陳薩,就如同她指尖的黑白琴鍵:一面是如水般溫潤,另一面則是如夜之沉思。
面對諸多鮮花和掌聲,陳薩有著超乎這個年齡的成熟和冷靜。她說:請不要叫我鋼琴公主,我的鋼琴之路并不夢幻。至今,她仍然記得琴童時代,為了讓她學琴,媽媽帶著她每周往返于成渝鐵路的那段日子。那時,從重慶到成都路上需要十二個小時,有時很難買到臥鋪票,母女倆就常常或站或坐地相伴熬過這十二個小時。偶爾也會碰到好心人,爭取幫母女倆補臥鋪,那是奔波歲月里的溫暖記憶。談到這里,我看到坐在一旁的陳薩媽媽,已經紅了眼圈。
陳薩在學琴的歲月中漸漸成長。從成渝鐵路,到國際舞臺,世界在她眼前豁然打開;學琴歲月中的艱辛與溫暖,亦伴隨著陳薩破繭成蝶的夢想一步步實現……她追求夢想的過程中,漸漸地找到了自我。十六歲那年,陳薩幸運地站在了英國利茲國際鋼琴比賽的舞臺上,并一舉奪得第四名,成為該賽事中獲獎的首位中國人。那是陳薩破繭成蝶的一刻,從此她開始飛向夢想的天空。在訪談中,她感慨地說:不是每個人都能那么幸運地找到自我,一旦找到,就不要輕易放棄。鋼琴舞臺上,陳薩成長著,不僅找到了精神的安頓,還將自己對世界、對生命的體悟賦予每一次鋼琴演奏,因此,她指尖流淌出來的音樂才得以如此的厚重深遠、淋漓盡致、直達心底。她說,每首曲子都是一個飽含情感或幻想的故事,她用音符講述著這些故事。她彈奏別人的人生,同時也彈奏著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