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功,僅有努力是不夠的,還要有潛質。影響成功與否的因素,不僅有努力,還有潛質的制約。而后者,恰恰被整個社會意識給忽略了。在教育的過程中避而不談,甚至排斥潛能對成功的制約,產生的后果很嚴重。
在我們中央音樂學院周邊,租住著許多想考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附小的琴童和他們的家長。他們忍受著非常惡劣的居住條件,甚至有些家長是辭了公職,來到這個地方,陪著孩子學琴,生活的拮據與窘迫可想而知。但是他們都堅持著信念與理想,希望孩子能夠考上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附中,進而有朝一日,成為一個優秀的音樂家,甚至是明星。
有一次,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招生考試期間,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一個招生考試的專題節目,當中采訪了一個母親帶著孩子學琴的情況。母親告訴記者,她離了婚,辭了職,賣了房子,從外地帶著孩子來到北京,租住在這個地方,跟這里的老師學琴。她堅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夠考上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以她這樣的努力,將來她的孩子,也一定能夠成為一個優秀音樂家。
我當時在電視中看了孩子彈琴的狀態,以我多年教學的經驗,以及對這個專業學生情況的了解,我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判斷:這個孩子,根本不可能考上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更加不可能成為一個演奏家。當時我就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沖動,想去學院周邊的民房中,找到這個家長勸說她迷途知返,給孩子提供正常的教育,讓他回到一個普通孩子的教育與生活當中去。我的這個想法雖然非常強烈,但我還是控制住了自己,因為我明白,很可能沒有辦法說服這個家長。
所有這樣的家長,都有近乎固執的觀念,他們堅信只要足夠努力,目標一定能夠實現。這是因為他們有著來自觀念與實例兩方面的支撐:從觀念上說,這些家長篤信從小就熟知的一套套勵志格言,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負有心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所有這些說法,都指向了一個簡單的信念:只要努力,一定成功。雖然,人人都知道,能力有高低,但堅持不懈,終將有所成就!這樣的信念激勵著無數孩子,也激勵著無數家長,奮力拼搏、努力追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我想那位琴童家長,一定是極端篤信這樣的信念的。
第二,在實例上,這個家長一定聽說過很多這樣的成功案例。貝多芬的爸爸,怎么打小貝多芬的?著名鋼琴家劉詩昆,小提琴家盛中國,都受過很多苦,但最終不是成為名家了嗎?如果嫌這樣的例子太久遠,那么現在就有一個光彩奪目的榜樣——郎朗,你沒看書上說,朗朗的爸爸怎么逼孩子學琴?
我自己就遇到過一個這樣的家長。他托朋友來找我,希望為他的孩子找一個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最好老師。目標就是將來考上中央音樂學院,當鋼琴家。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這孩子到了12歲才開始正式找老師學鋼琴。如今孩子15歲,已經學了3年琴。家長對于鋼琴老師稱贊孩子有才,進步非??旆浅P牢孔院?。然而聽完孩子奏了幾首曲子以后,我跟家長說,12歲才開始正式學琴,對走專業道路來說,有些晚了。而且,孩子的天賦也不像他的老師說的那么高,以現在孩子的年齡,他的鋼琴程度太淺了,我建議這個孩子別非走鋼琴專業的路。
這個家長就跟我說:沒有關系,周老師,你就給我找一個最好的老師,我們學琴是晚了幾年,但我們不怕吃苦,我辭職了,現在什么都不干了,就陪孩子練琴,別人家孩子一天練4個小時,我可以練8個小時、12個小時,再過幾年咱就趕上了。無論我怎么勸他,這個家長,都聽不進去,反而認為我是在找托辭,不愿意幫忙。
其實,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他們不知道,失敗的例子遠遠多于成功的例子。當然他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努力,走向的將是失敗,而不是成功。跟郎朗同時學琴的孩子,肯定不乏比郎朗的父親更執著的家長。他們努力、勤奮的程度,一點不比郎朗差,但是,這樣的孩子,只有極少數能夠考上中央音樂學院,而中央音樂學院的畢業生中,能夠成為職業獨奏家的又是鳳毛麟角,而像郎朗這樣的成功的明星,在中央音樂學院幾十年辦學中,就出了這么一個。
我們見到了太多的家長,為孩子樹立了很高的成就目標,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并沒有獲得期待的成功。
為什么?要想成功,僅有努力是不夠的,還要有潛質。影響成功與否的因素,不僅有努力,還有潛質的制約。而后者,恰恰被整個社會意識給忽略了。在教育的過程中避而不談了,甚至是被排斥了。人們有意無意地,避而不談潛質對成功的制約作用,本身的目的是鼓勵學生更加努力,這種初衷是好的,但我認為,忽略這個問題,所造成的后果,也同樣是嚴重的。
成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只有全面考慮影響成功、成才的所有因素,才能有正確的教育定位,才能產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