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震驚的消息從澳大利亞墨爾本傳來:1936年11月在中國廈門鼓浪嶼出生的胡友義先生因身體健康原因在當地時間12日清晨7時許與世長辭。
13日上午,重云層壓天際,鼓浪嶼異乎尋常的安靜。鋼琴博物館內,胡友義先生的彩照披上了黑紗,四圍是滿眼的鮮花。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為胡先生舉行的緬懷儀式在優雅的琴聲中拉開序幕。那是一首胡先生小時候媽媽經常唱給他聽的贊美詩。黑衣彈琴女孩的淚珠和天上的雨點同時滴落。
管委會主任曹放在致辭時說,噩耗傳來,管委會立即向胡友義夫人黃玉蓮女士發出唁電,稱胡友義先生是鼓浪嶼忠誠、卓越、光榮的兒子,為他的不幸與世長辭深感悲痛。胡友義先生的與世長辭,使鼓浪嶼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愛國華僑,一位卓越的藝術大師,一位令人敬仰的長者。鼓浪嶼人民將永遠懷念胡友義先生,胡友義先生的英名將永遠鐫刻在鼓浪嶼的史冊上。
胡友義對鼓浪嶼的貢獻無人能與之相比。擁有諸多絕世收藏的鋼琴博物館對于有鋼琴之島美譽的鼓浪嶼,無異于華貴王冠上的寶石,而胡友義正是為王冠鑲上寶石的人。創辦鼓浪嶼鋼琴博物館由胡友義提出,目前包括100多架產自世界各地的名貴古鋼琴珍品和琴櫈、燭臺、油畫、燈飾等數百件館藏,均為胡友義先生的捐贈。
胡友義自幼學習鋼琴、小提琴,中學時期曾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以全額獎學金考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后到奧地利繼續研修鋼琴。學成后曾以鋼琴家身份在香港及歐洲各國教授鋼琴,1974年,胡友義在一個拍賣會上收購了第一臺鋼琴,此后便對古鋼琴收藏情有獨鐘。一則是因為每一臺古鋼琴都比其他藝術品能更多地體現出不同時期的文化藝術、工業技術發展的時代烙印;一則是因為對故鄉鼓浪嶼揮之不去的思念。
1993年回到闊別30多年的鼓浪嶼,深愛故鄉的胡友義想到要利用自己的知識、特長和財富為鼓浪嶼作出貢獻,于是提出要在菽莊花園聽濤軒創建鋼琴博物館的建議。建議被采納,更激發了他的愛國愛鄉之情。此后的1999年至2010年10年間,胡友義一邊在世界各地尋訪發現名貴古鋼琴,一邊用自己多年積蓄買下來,陸續運回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一館、二館先后建成,又修建了鋼琴長廊。
建設鋼琴博物館的過程中,胡友義又產生了要在八卦樓創建風琴博物館的想法,并開始在世界各地尋訪發現有價值的風琴。2005年,籌備2年多的風琴博物館預展時,已有大型管風琴、簧片風琴、電子風琴、手風琴、口琴等上百種。當時,胡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建一個館藏超過400架、世界規模最大的風琴博物館。
鋼琴博物館和風琴博物館為百年鋼琴之島注入了新的青春生命,使鼓浪嶼成為海內外游客和音樂愛好者的藝術圣殿,開館至今參觀者已逾千萬人次。
胡友義一生沒有兒女,他把自己收藏的鋼琴和風琴視為兒女。聽著鼓浪嶼的濤聲長大,多年飄泊海外的胡友義曾說:無論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鼓浪嶼都是我永遠的故鄉。把畢生收藏的鋼琴放到鋼琴博物館,是將自己最珍愛的東西搬回家。
彌留中的胡友義一直牽掛著未建成的風琴博物館,他用最后的力氣叮囑夫人黃玉蓮:要將他的骨灰帶回鼓浪嶼,撒到鋼琴博物館附近的海灣里。他要回到故鄉,守候自己的兒女。
鼓浪嶼是胡友義一生的驕傲,無私摯愛故鄉的胡友義無疑也是故鄉鼓浪嶼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