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開始學習鋼琴的李喆雨即將成為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最年輕的華人畢業生。15歲從中國中央音樂學院附中考入這所擁有近190年歷史的國立大學時,她是當年中國唯一被錄取的學生,也是班上年紀最小的一個。記者問這樣是不是“很厲害”時,她立刻笑著擺手:“厲不厲害要留給別人去評判。”
“融入的關鍵是敢做敢說”
21歲的李喆雨笑起來還像個孩子,但她的經歷已比許多年紀更長的人還要豐富。采訪中,她的言談間透著成熟得體。在不少同齡人還對未來感到迷茫的時候,她早已對自己和人生有了明晰的認知。
被要求用3個關鍵詞來形容自己時,“獨立”是李喆雨脫口而出的第一個詞。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讀書時,她很早就開始考慮出國深造的計劃。基本功過硬的她跳過高中階段,初中一畢業就開始了本科、碩士連讀的大學生活。
5年前,只學了3個月德語的她只身一人來到維也納,租房、保險、入學各項事宜都是自己一力完成。當時,手機導航還不普遍,她就自己照著網上的地圖畫出路線,在城市中奔走。至今,李喆雨已經在維也納搬了7次家,除去日常用品,每次搬家還要帶上一架鋼琴。
“有一家搬家公司都認識我了,我一打電話他們就說:‘你就是那個要搬鋼琴的吧!’我現在可以拿到8.5折。”李喆雨笑著說。
流利的英語和敢說敢做的性格幫助她迅速融入了這里的生活。被問到對剛來維也納的人有何建議時,她說:“要膽子大,做事不要顧慮太多。”現在的她德語交流也毫無障礙,經常在歐洲各地奔波,參加各種比賽和演奏會。除此之外,李喆雨很喜歡和朋友們一起“窮游”,足跡踏遍歐洲20多個城市。
盡管在維也納的生活已經如魚得水,但“異鄉人”的感覺始終存在。李喆雨大概每兩年回一次中國,與家人相聚。在維也納的時候,她最想念爸爸做的糖醋排骨,“放很多很多紅糖的那種。”
因為老家在江蘇,李喆雨偏愛甜食,“剛來的時候簡直以巧克力為生,”提到食物,她看起來興致滿滿,“我是個‘食肉動物’,經常買這里的肘子吃。有一家店的巧克力松露蛋糕也相當不錯。”
“有目標,所以沒時間郁悶”
“思考”是李喆雨想到的第二個關鍵詞。因為有明確的目標,她在面對困難時往往能積極應對,“沒時間去郁悶”。
李喆雨小學四年級在北京參加人生中第一場鋼琴比賽時,就拿到了全國第一名。如今,她正把當初“順利完成學業、多參加幾場比賽”的目標一步步變為現實,在意大利、西班牙、波蘭,她在國際比賽中屢屢獲獎,并在多個音樂會舞臺上嶄露頭角。
“小時候熱衷于登臺,”她說,“現在就會想得比較多,會考慮觀眾的反應。”
對于當今知名度較高的兩位華人鋼琴家李云迪和郎朗,李喆雨認為,李云迪在參加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的時期音樂表達非常到位,技巧無可挑剔;而郎朗的演奏則帶有極強的個人色彩,風格比較貼近美國系的音樂家。曾與郎朗一樣師從于中國知名鋼琴教育家凌遠教授的她,用“沖擊力強”和“有些炫技”來形容自己的演奏風格,她認為,演奏者對樂曲的表達就是自身性格的某種投射。她個人最欣賞的是一位叫王羽佳的年輕華人女鋼琴家,“我很欣賞她對樂曲的掌控力。”
曾經,李喆雨最喜歡的作曲家是匈牙利鋼琴之王李斯特。如今,她最愛的是尼古拉·凱帕斯汀(Nikolai Kapustin)的作品--這位出生于烏克蘭的前蘇聯音樂家將古典與爵士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樂語言巧妙融合,在某個瞬間擊中了李喆雨的共鳴點。
“我像一杯摩卡,底色始終是咖啡”
在想第三個關鍵詞時,李喆雨沉吟片刻,說出了一種咖啡的名字——摩卡(CaféMocha)。
在記者略為驚訝的追問下,她解釋道:“摩卡里面有巧克力,但它終究還是咖啡。”
大眾對學習藝術的人往往有一些固有的印象和猜想,而李喆雨有時很怕別人給她貼上“藝術家”的標簽。比如,被問到平時是否更愛聽古典音樂時,她說:“我的有些同學確實是比較喜歡在家放交響樂聽,但我也喜歡其他風格的音樂。”她偏愛英式搖滾類的歌曲,也很喜歡中國的一些民謠作品,“最近一直在單曲循環趙雷的《南方姑娘》。”她還特別喜歡一個叫“逃跑計劃”的中國樂隊,“他們把維持本色和迎合主流結合得恰到好處。”
閑暇時間,李喆雨喜歡看律政、探案題材的美劇。不少人好奇專業鋼琴手一天需要多長的練習時間,她表示自己目前是每天1至2個小時。“很多外國的同學往往每天需要練習6個小時,這可能是中外學生的不同之處。我小時候基本功打得比較扎實,現在就不需要太長的練習時間,只有比賽或演出前會加大練習量。”但她也認為,外國同學的優勢在于對樂曲有更靈活的處理能力。
李喆雨在奧地利已獲得Josef Windisch基金會的贊助,并被授予了“2013-2014年度青年演奏家”的稱號。對未來,她仍有自己的期待:“我希望有一天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演奏,而不必過多考慮聽者的反應。”
“我離不開鋼琴,如同離不開空氣”
今年,李喆雨被知名的WIENER MUSIKAKADEMIE邀請,將于12月6日迎來自己的鋼琴獨奏音樂會。規模不算很大,但對年僅21歲的李喆雨來說,這是對自己在維也納多年堅守的安慰。獨奏音樂會的促成緣自一個不經意的機遇,但機遇從來只垂青那些已經做好了準備的人。一個朋友把李喆雨介紹給WIENER MUSIKAKADEMIE,對方試聽了她的演奏后,大加贊揚,立即和她簽了合作協議。
能在有著“音樂之鄉”稱謂的奧地利擁有一場真正的鋼琴獨奏音樂會并不容易,特別是對于一個來自中國的女孩子來說。了解情況的人都知道,維也納的華人,工作幾乎都是餐飲,學習幾乎都是音樂,能在眾多中國留學生中脫穎而出,得到口味挑剔的維也納音樂人認可,李喆雨已經融入了維也納這個藝術天堂。今后的道路,她只需在這座天堂花園中循著莫扎特、海頓、施特勞斯的足跡,去摘取未來戴在自己王冠上的那朵最美麗的花。
未來,李喆雨的藝術道路還很長,她與鋼琴、與維也納,三者彼此依存,繼續探尋彼此最深的靈魂棲息之地。對于她而言,這座城、這架琴如同空氣一般,在她的生活中已經須臾不能離開,她習慣她們、熟悉她們、喜歡她們,甚至依賴她們。也許,所有今生的悲與喜,李喆雨都將在與她們的糾纏中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