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首臺自主研制的鋼琴今何在?近日,76歲高齡的調琴佬徐榮佳找到了羊城晚報,希望在他從業60年之際,尋回自己親手嵌制的第一臺鋼琴,而這,也是真正的首臺廣州制造。15日,記者專訪了這位滿樂器行的佳叔,傾聽這位老工匠的故事,窺視這個默默奉獻的工藝行業……
A、誕生記
修琴學造琴 打造第一臺
那是一臺黑色的實木鋼琴,每一個接駁位都是我親手嵌入的,琴架入面還有一個‘新樂樂器工業社’的小鐵牌。回憶起自己的處女作,佳叔記憶猶新,并表示雖時隔數十年,但他依舊能一眼認出來。
原來,20世紀50年代初期,年僅14歲的徐榮佳隨老鄉從清遠老家到廣州揾食,因為同鄉的關系,進入琴行做學徒。以前的琴行和現在有點不同,主要是修理各種樂器。不過,學徒仔一般都是斟茶遞水、買菜煮飯的,師傅不會輕易教你,要學到東西,只能站在一邊偷看,晚上人家出去玩,你就留在琴行‘演習’。佳叔告訴記者,偷師了兩年,他便和老鄉搞了個新樂樂器工業社,并著手打造第一臺本土生產的鋼琴。
按現在的話來說,那就是‘個體戶’。佳叔說,為了謀生,才把目光投向了鋼琴。以前樂器行里賣的多是腳踏風琴,鋼琴都是‘來佬貨’(洋貨),看著鋼琴比風琴貴三四倍,我們就想,自己也弄臺鋼琴賣個好價錢。
佳叔的想法得到其余三名合伙人的贊同,于是,1954年初,他們就著手造琴。每次上門修琴,就拿張圖紙去臨摹,主要是模仿摩利臣(MORRISON)的樣式來造。佳叔謙虛地表示,造琴過程完全是依葫蘆畫瓢。但據了解,除了琴架是取自一臺駐爛了琴鍵的摩利臣牌鋼琴外,大至外殼木板、小至琴膽內每一個木條、鍵盤等等零件是佳叔親手打造的。
B、威水史
調琴數十年 調進中南海
數個月后,第一臺廣州自制鋼琴研發成功,并順利出售。此時,嘗到甜頭的佳叔又恰好得到一位來自香港摩利臣琴行的工程師相助,把自產自銷鋼琴的經營思路貫徹下來。不過,就在第三臺鋼琴面世后,1956年的公私合營,讓新樂樂器工業社連同其他琴行變身為廣州鋼琴廠,而廣州鋼琴廠正是當今全球最大的鋼琴制造商———珠江鋼琴廠的前身。
與佳叔相識多年、對樂器行業有一定了解的老廣賴先生表示,珠江鋼琴廠今之輝煌,與佳叔有莫大關聯。除了新樂樂器與珠江鋼琴的歷史承繼關系外,佳叔在珠江鋼琴廠已經服務了幾十年,整個鋼琴生產流程,他都在做技術指導,直到70歲才真正退下來。他說,在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間,佳叔是友誼劇院的特約調律師,每一場演出前,都須由佳叔親自調整琴音才能演奏。
不說不知道,2000年,當時的國家主席江澤民巡視廣州,在珠江鋼琴廠買下一臺鋼琴,也是由佳叔等專業技術人員親自運送至北京中南海,調琴調進中南海,廣州也數他了。賴先生說。
C、尋琴路
機會很渺茫 只想作珍藏
數十年的技藝,每時每刻都在發光,因而,佳叔也曾成為眾多樂器機構重點挖角對象。佳叔稱最難忘的一次是2001年到美國考察,由于國內外氣候差別大,當時廠派了我和幾個人到美國做服務跟蹤。兩個月里走了十多個州,他說,美國佬上下午各調一臺琴已是很有效率了,我們過去,調琴速度翻倍都不止,所以很多琴行想我留下來。然而,面對盛情的邀請,佳叔只是淡然地說:在廣州就很好,為什么要到人生路不熟的國外生活呢?
此外,不少從鋼琴廠出走的老工友也另起爐灶,邀請佳叔到珠三角地區造琴。但看了小型工廠那欠缺規范的生產流程后,即使深交多年,佳叔也斷然回絕。很簡單,琴膽里的木頭必須要等一定時間才能成為配件,急功近利,做不出好琴,我也不能做這樣的琴。他說。
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單位,從事同一個工種,一待就是數十年。只懂埋頭苦干的佳叔,由于缺考一系列的資格認證,如今每月也只拿著2000多元的退休金過日子;即便他是每一場完美的大型演奏中最不可或缺的人,但節目單上從來沒有鳴謝過調律師徐榮佳。
這輩子值不值得?沒有想過。調好每一臺琴是我的工作,看到音色好的鋼琴我就很開心。現在,雖然機會很渺茫,但我還是想找到那第一臺手制的琴,買回來珍藏。算是紀念我一生的調琴路。佳叔如是說。
雖然,他們從來沒有提出要求,但該拿什么來謝謝這一代埋頭苦干的老工匠?也許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