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國家大劇院國際鋼琴系列將迎來“一代宗師”俄羅斯鋼琴家伊麗莎白·萊昂斯卡婭。作為俄羅斯鋼琴學派的領軍人物,萊昂斯卡婭求學期間就曾在伊麗莎白國際鋼琴大賽等世界級比賽獲獎,34歲在薩爾茨堡音樂節的首次亮相便驚艷世界樂壇,而與大師里赫特長期合作的經歷也使得她備受樂界矚目。繼首次造訪中國14年后,中國觀眾將有幸在國家大劇院再次聆聽萊昂斯卡婭大師對貝多芬、勃拉姆斯重磅曲目的演繹。
轟動“薩爾茨堡音樂節”的傳奇大師 14載再訪中國大劇院首秀
1945年,伊麗莎白·萊昂斯卡婭在前蘇聯格魯吉亞首府第比利斯出生,8歲時她便第一次登上音樂會的舞臺。19歲時,萊昂斯卡婭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鋼琴演奏。那時的莫斯科音樂學院是俄羅斯鋼琴演奏學派的重要陣地,萊昂斯卡婭在大學期間跟隨著名鋼琴教育家雅克勃·米爾斯坦學習最正統的俄羅斯鋼琴學派演奏理念。畢業前,萊昂斯卡婭就已經在埃奈斯庫國際鋼琴大賽、瑪格麗特·隆鋼琴大賽和伊利莎白女王鋼琴大賽獲獎。1979年,并不被歐洲音樂界熟悉的萊昂斯卡婭以獨奏家身份登臺薩爾茨堡音樂節,演奏了勃拉姆斯、肖邦和舒伯特的作品。甚至連她本人都不曾想到,這場獨奏音樂會得到的認可超過了同年音樂節演出序列中魏森伯格、波利尼等早已名聲遠揚的演奏家,人們在一夜之間被萊昂斯卡婭精湛的琴技征服。
從那以后,萊昂斯卡婭進入了演奏事業飛速上升期。她與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里赫特頻繁合作鋼琴二重奏,演奏技巧和風格也受到了里赫特大師的指導。從1979年成為世界矚目的女鋼琴家至今長達三十余年的演奏生涯中,萊昂斯卡婭與馬舒爾、科林·戴維斯、克里斯托弗·艾森巴赫、庫特·桑德琳、馬里斯·楊松斯、尤里·特米爾卡諾夫等指揮大師保持著密切合作。2001年,萊昂斯卡婭與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合作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大師對作品中舒曼與克拉拉朦朧愛情的詮釋給樂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四年后,萊昂斯卡婭再度造訪中國,將完成在國家大劇院的首秀,這一次她為中國觀眾帶來了貝多芬、舒伯特等德奧作曲大師和浪漫主義作曲家李斯特的經典作品。
貝多芬、勃拉姆斯重磅曲目展現技藝 加演中國音樂畫卷《牧童短笛》
作為俄羅斯鋼琴學派的宗師級演奏家,萊昂斯卡婭對柴科夫斯基、普羅科菲耶夫等俄羅斯作曲家作品的詮釋堪稱權威。而長期居住在維也納,近距離感受德奧音樂的文化氣息,使得萊昂斯卡婭對貝多芬、舒伯特等德奧樂派作曲家的作品也有著近乎完美的演繹。
4月4日的獨奏音樂會上,萊昂斯卡婭首先彈響貝多芬第17號奏鳴曲,其標題名“暴風雨”來自于莎翁劇作,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最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這首作品在焦躁不安的氛圍與充滿憧憬之情的樂音中,展現出深受耳疾折磨的“樂圣”的苦痛與理想。上半場的另一部作品則來自于貝多芬的崇拜者舒伯特。這部以“流浪者”為標題的鋼琴幻想曲,其音樂素材來源于舒伯特同名藝術歌曲。在音樂風格上,沒有舒伯特音樂通常給人的溫和之感,而是充滿了激情及如萬花筒般的情感變化,可謂是舒伯特作品中的一部“另類”之作。此外,此曲對于演奏技巧要求頗高,以至于作曲家本人都說“這種曲子拿給魔鬼去彈吧”。年已古稀的萊昂斯卡婭將以她豐富的人生積淀,來展現這兩部德奧名作豐沛的情緒和深邃的內涵。
在音樂會的下半場萊昂斯卡婭將要奏響的李斯特《裴特拉克十四行詩》第104首與勃拉姆斯第三鋼琴奏鳴曲,則是兩部充滿詩意的作品。《裴特拉克十四行詩》第104首取材自文藝復興時期詩人裴特拉克的詩作,表現著愛情的錯綜復雜。勃拉姆斯《第三鋼琴奏鳴曲》的第二樂章,同樣引用了德國詩人史特勞表現愛情的《青春之戀》,充滿了浪漫的情調。而勃拉姆斯的這部作品,也是作曲家鋼琴奏鳴曲創作的終點。通常被認為創作風格“保守”的勃拉姆斯,也在此曲中大膽嘗試五樂章結構形式,并通過不拘一格的創作,使得這部作品洋溢著青年時代勃拉姆斯的熱情。而這部“以詩入樂”的作品無疑與萊昂斯卡婭擅長表現音樂畫面感、充分挖掘鋼琴歌唱性的演奏風格極為契合,1979年她首赴薩爾茨堡音樂節的獨奏音樂會上,就曾演奏過這一作品。除此之外,國際鋼琴系列2015年度特別策劃的“大師演奏中國作品”環節也將精彩繼續。萊昂斯卡婭將在返場中演奏中國作曲家賀綠汀的鋼琴小品《牧童短笛》。《牧童短笛》是第一首將西方作曲技法與中國音樂元素相結合的鋼琴作品,上世紀三十年代,游居中國的俄羅斯音樂家齊爾品將這首作品帶回歐洲演奏,使得《牧童短笛》成為最早被世界音樂界熟悉的中國作品。屆時,萊昂斯卡婭將與中國觀眾共同品味山川秀美、天地和諧的美妙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