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布里斯班新年音樂會上,洪毅全、馬曉輝、秦立巍、孫穎迪、奧云格日樂等5位藝術家與昆士蘭交響樂團同臺演出,為全球觀眾帶去了一場充滿中國特色的音樂會。孫穎迪說:“希望帶更多中國作品走出國門,去更多更大的舞臺。”
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目錄上,幾乎每年都能見到孫穎迪的名字。2015年,他先后和俄羅斯馬林斯基樂團與指揮大師瓦勒里·捷吉耶夫合作拉赫瑪尼諾夫的曠世巨作 《第三鋼琴協奏曲》、與捷克著名指揮家阿爾特李赫特及布拉格交響樂團合作勃拉姆斯 《第二鋼琴協奏曲》,在一個樂季中接連挑戰鋼琴協奏曲曲目中“最難俱樂部”中的兩首大作。
孫穎迪在自己頻繁的演出中也一直保持著對中國作曲家以及中國鋼琴作品的尊重,并把推廣中國鋼琴作品視為己任。在過去的一個樂季中,他與作曲大師譚盾合作,在斯洛文尼亞和意大利演出了鋼琴協奏曲 《夜宴》、三重協奏曲《復活》;與上海愛樂樂團合作,在2015上海之春開幕式音樂會上演奏了著名青年作曲家張朝的鋼琴與樂隊作品《中國之夢》;在新加坡與指揮家葉聰執棒的新加坡華樂團合作連演鋼琴協奏曲《黃河》。
沉浸在音樂中,是孫穎迪最喜歡的狀態。孫穎迪幾乎從不涉足音樂之外的領域。“人的精力有限!”孫穎迪說。他感嘆自己已經過了年少輕狂的年紀,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樂曲中能夠洞見的內涵也越發豐富起來,音樂所折射出的生活的另一面,讓他著迷。“音樂家是既復雜又簡單的矛盾體。”孫穎迪說,“音樂家”在很多人眼里似乎就是敏感、難以捉摸的同義詞,但實際上他們的追求再單純不過———音樂帶來的樂趣,不是名譽和金錢可以交換的。
除了鋼琴演奏家外,孫穎迪還有另一個身份———上海音樂學院的鋼琴老師。他的學生們說,孫老師脾氣和耐心都“挺好”,但好脾氣的孫老師有時也會皺起眉頭。“我們的學術環境太浮躁了。”他認為,一些活躍在社會上甚至頗有些影響力的所謂專家,缺少嚴謹的學術態度,有的愛“灌”假大空的心靈雞湯,有的作品“天下文章一大抄”,根本沒有自己的學術思考。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他常常提醒學生也提醒自己,守住初心,“不要給音樂添加太多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