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學是從歷史文化角度研究樂器結構特征和分類的學科,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型結合的交叉學科,也是一門在我國剛剛起步且具有很大發展潛力的學科。為適應樂器學學科的發展需要,中國音樂學院日前主辦了全國樂器學研討會,來自國內15所高校的20余位專家學者,中國樂器協會和一些樂器制造企業的代表參會,共同就中國樂器學的學科建設等問題進行討論。
我國雖然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引入了樂器學的概念,但目前對樂器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還處在初級階段。因此,如何規范樂器學學科并對其基本概念和范疇做出界定成為與會學者討論的焦點,相關的學術報告數量豐富,如中國音樂學院付曉東教授的《樂器分類法的新思維》、中國音樂學院劉勇教授的《樂器分類的新理念》、中央音樂學院陳自明教授的《我對樂器學學科的一點思考》等。在這些報告中,學者們不僅涉及到了樂器學的定義和范圍,還包括樂器的起源、歷史、民族等問題。這些探討對于樂器學學科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無疑有著相當積極的意義。
專業樂器學人才的培養也是會議的焦點。樂器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斯特拉迪斯瓦里的提琴、斯坦威的鋼琴等,這些樂器已經成為其母國的文化符號,是高貴與典雅的象征。當人們觸摸、演奏、聆聽這些樂器的時候,音樂背后樂器生產國的文化也悄然俘獲了人心。我國雖然已是世界第一大樂器生產國,但還遠遠沒有成為樂器生產強國。中國生產的樂器給世人以價廉而質不優的印象,產品的附加值較低,品牌欠缺國際上的影響力。在國際音樂大賽、音樂節等重要場合鮮見中國制造的樂器,更遑論中國品牌的樂器了。中國樂器的缺席帶來中國文化的缺席,進而損害到了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為此,培養專門的樂器學人才以提升中國樂器的品質,增強國家的軟實力,就成為當務之急。
然而,樂器學人才的培養有其特殊的困難性,這是由樂器學交叉性的學科特點決定的。一個合格的樂器學人才應具備精熟樂器制造工藝,同時又要對音樂藝術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專業素質。與會的中國樂器協會和國內一些重要樂器制造企業的代表紛紛表示,應在藝術類院校中設立專門的樂器學專業,以培養兼善樂器的理論、設計和研發的人才。據了解,目前國內只有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科技系設有樂器學本科學歷教育,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設立了樂器學研究生學歷教育,樂器學專業的發展顯然還有很大的空間。
此外,不少與會者認為,樂器學研究應緊跟科技等其他學科的腳步來進行發展。如中國音樂學院韓寶強教授在《樂器生態學與民族音色特征》的報告中不僅運用了傳統的音樂聲學及人類學的研究方法,還借鑒了氣候學、植物學等學科的研究理論,通過樂器與生態的關系來界定樂器生態學,闡明了樂器生態與民族音色特征的關系。上海音樂學院研究員應有勤在《世界新奇樂器與科技元素》的報告中向與會者展示了所謂的新奇樂器,介紹了涉及科技元素的樂器概念,如編程、音位、材料、能源概念等,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
中國樂器學學科建設作為一項開拓性的工作,其艱巨性和復雜性是可想而知的,后續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全國樂器學研討會的成功舉辦無疑為中國樂器學學科建設開了一個好頭,其意義不僅在于會議本身取得的理論成果和對今后實踐的指導作用,更重要的是為各大院校搭建了交流學術思想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