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不僅是樂器。它有多少弦和錘,就有多少希望、憧憬和失落,而且可以同你的靈魂共鳴。
我愛鋼琴!這是歐文·柏林1915年在百老匯演出時的主打曲目。停下!瞧!聽!憑借鋼琴家和作家的雙重身份,斯圖爾特·伊薩可夫在新著《鋼琴自然史》中,讓我們發出相同的感嘆。正如標題所示,這本書探索了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樂器的演變。
伊薩可夫筆下的鋼琴進化史,并非按線性時間軸平鋪直敘,而是在年代和音樂流派之間交錯穿梭,為讀者編織出一條集人物性格、事實和觀點于一身的長河。書中插入了大量背景資料,還有世界著名鋼琴家親自撰寫的隨筆。手不釋卷地讀下來,那種滋味就像是在傾聽一位童話大師講故事般過癮。
給鋼琴帶來生命的當然是演奏家們。按照伊薩可夫的說法,莫扎特是史上第一位鋼琴巨星,這位神童的協奏曲,一舉改變了鋼琴的樂壇地位。當年,莫扎特在歐洲舉辦巡回演奏會之后,成名已久的音樂大師約翰·阿道夫·哈塞不禁感嘆:這孩子將會讓我們統統被公眾遺忘!伊薩可夫自己對莫扎特的評價是:他的天賦集中體現在,能讓鋼琴的音調演繹出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通過音樂讓你了解人的心境,而不是單純追求瞬間的刺激。
伊薩可夫解讀了許多知名鋼琴家的人生和演奏風格,把他們粗略地分為四類:激情家、煉金師、節奏家和旋律家。任何音樂家都不可能被強迫成為其中之一。他解釋道,但粗略地講,后來者可以將各個國家、各個年代、不同流派的音樂家歸入這四大基本類別。
以這種分類方法做框架,本書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情節、迷人的軼事和發人深省的名句。李斯特屬于激情家,宣稱我就是音樂會,喜歡用你缺乏我的個性批評學生。他在音樂會結束時常把手套扔到地板上,女觀眾紛紛沖上舞臺爭搶,幾近引發騷亂。而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德彪西和拉威爾彩虹般的和聲,又成了對"煉金師"們吸引力巨大的素材,那些爵士樂藝術家厭倦了比波普風格的刺耳,苦苦尋找新的方向。
在闡釋節奏家那一章里,伊薩可夫更是妙筆生花:生命蘊含著節奏。我們在呼吸,心臟按熟悉的節奏咚咚跳動,體液潮起潮落,就這樣加入了一個充滿循環的自然世界從行星的軌道到貝殼上的圖紋,這樣的重復運動都可以扮演音樂有機體的呼吸。至于旋律家,書中是這樣描寫的:旋律是我們哼著離開音樂廳的那種調子。并不是所有的旋律都相同,有些平靜且富于教養,有些充滿激情與誘惑。作曲家能夠創造出歡快的叮當聲,就像香檳冒泡,也可以創造出由一連串冰冷聲音組成的、刻板生硬的嘶喊。
在這本詞句華美的書中,澎湃的熱情似乎會隨時噴涌而出。鋼琴不僅是樂器。它有多少弦和錘,就有多少希望、憧憬和失落,而且可以同你的靈魂共鳴。伊薩可夫對鋼琴的感悟早已超出了歷史范疇,恰似一首美妙深沉的旋律,能讓你駐足,觀望,然后癡狂地傾聽!
美國《華盛頓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