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音樂像他的衣食父母,讓他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他說,音樂可以陶冶情操,讓人奮進。3日上午,十二冬會開幕式演出前,記者采訪了長春師范學院音樂學院作曲系老師吳明澤,他在本次開幕式上表演鋼琴獨奏《我們在這里相遇》,以及為申雪趙宏博的花樣滑冰鋼琴配樂。
吳澤明告訴記者,他從小就有自己的音樂夢想,長大后一直堅持走自己的音樂路。2000年他在長春師范學院就讀期間,是唯一獲得院長獎學金的學生,2001年在長春師范學院畢業后,直接留校任教,成為了一名音樂老師。
幾年來他始終堅持不懈地創作音樂,2011年11月鋼琴曲《古崖居隨想》獲得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鐘獎 ,是目前吉林省在鋼琴作品獎中獲得的唯一大獎,突破了零記錄。
對于參加本次十二冬會開幕式演出,吳明澤很是驕傲和自豪。他說,一個月前,給孟欣導演寄去了自己的相關資料,希望能有機會出演,但是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那幾天心里很是慌亂。他說,沒想到剛過了三天,就接到通知,告訴他通過了審核,邀請他參加十二冬會開幕式的演出,并出演兩個節目。得到消息后我特別興奮,感覺像做夢一樣,對我來說既是榮譽也是考驗。
接下來的日子,吳明澤開始刻苦練習。他從排練現場回到家,為了使自己的音樂達到精益求精仍繼續練習。吳明澤說,每次到現場排練都可以學到很多知識,是在講臺上學不到的。我是第一次參加這種國家級別的演出,從講臺到舞臺,這是一次大的轉變。他說,講臺上的經驗也給舞臺的表演做了鋪墊,從學術專業到舞臺實踐,跨越了很大一步。
記者專訪——
記者: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學音樂的?您自小就對音樂很敏感嗎?
吳明澤:7歲在少年宮學習聲樂,老師很欣賞我對音樂的感悟能力,后在老師的建議下學了一門樂器。
記者:學鋼琴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鋼琴帶給您帶來了什么?
吳明澤:8歲學習鋼琴,后考入吉林藝術學院附中,之后保送上大學,學習鋼琴與作曲理論。2007年以專業第一名考入了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作曲系,在讀期間多次舉辦新作品音樂會,在楊永澤教授的指導下,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并在碩士論文答辯中獲得了優秀論文,并成功的舉辦了畢業作品音樂會。獲得了吉林藝術學院最具藝術才華獎。
記者:音樂帶給人們的影響與其他藝術形式有什么不同嗎?您如何看待今天的音樂藝術。
吳明澤:音樂有時直觀有時抽象,其他藝術形式也是有的,但更多的藝術形式都可以通過與音樂的有機結合,創造出更加理想的藝術效果,比如舞蹈,甚至是繪畫。
如今音樂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不論是古典音樂還是流行音樂,都呈現著多元化的發展。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是我們發展與弘揚民族文化之根本。
記者:中國有沒有可能出現貝多芬這個量級的音樂家?
吳明澤:我們不需要第二的貝多芬貝,他在歷史上是永遠是獨一無二的。但每個時期都會出現舉足輕重的人物,這是時間和文化的產物。
記者:這次冬運會你彈奏的樂曲,難度大不大?每次演奏的時候,你都會傾注感情嗎?
吳明澤:這首樂曲是我們長春的市歌,原作是張洪玉老師的《我們在長春相遇》,現由央視孟欣導演團隊的老師們改編成鋼琴曲并重新編曲為《我們在這里相遇》,演奏得心應手。
這首歌曲伴隨著我的成長,每一次彩排都傾注了我對家鄉的熱愛,和對八方來客的友好之情。
記者:水與空氣對生命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最后請您比喻一下,音樂(或鋼琴)于您來說,像是什么?
吳明澤:音樂如我的衣食父母,他伴隨我成長,讓我擁有了一顆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