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光南生前照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在人民音樂家施光南記憶中,故鄉就是這幅模樣,帶著對它的眷戀,他創作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時代之歌。
金東區源東鄉東葉村,花盡春將暮,桃花盛開之處,又將迎來白桃豐收的季節,這就是施光南朝思暮想的家鄉。昨天,施光南夫人洪如丁來到這里,把施光南的鋼琴和1300多份創作手稿捐贈給了金東區政府。
昨天的捐贈儀式上,金東區委副書記陳峰齊介紹,之后運回的鋼琴和手稿,因為存放條件較高,將暫時保存在金華市檔案館。之后源東鄉將建造一個施光南紀念館,條件成熟后,再將這些珍貴的遺物放入,到時候市民可以免費參觀。
洪如丁也表示,時機成熟,她也考慮將施光南的骨灰運回故鄉。
故鄉是他創作靈感重要來源
老家親人游說10年,讓遺物落葉歸根
因為父母工作的關系,1940年8月22日,施光南出生在重慶市南岸,光南的名字,就由此而來,但施光南的祖籍,卻是在千里之外的金華。
說起來,施光南和故鄉金華的交集并不多,在堂弟施根葉印象中,應該只有兩次。
第一次是1947年下半年,他那時7歲,因為他爸爸回家來療養,他也跟著回東葉村來上小學。那一年,施根葉才一歲多,對這個堂哥并沒有印象,只聽家里的長輩時常說起,大概也就住了半年左右,后來就去上海了。
施光南第二次回來,已經是1975年下半年了。那一年,他準備在廣州舉辦音樂會,途經金華時,去看望了在武義工作的姐姐,那一晚,他就借住在金華市區的施根葉家。
這一次,這個堂哥給施根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沒有一點架子,很平易近人,吃飯也沒有講究,只要饅頭、稀飯和蔬菜就可以。
也就是這兩段短暫的接觸,故鄉給施光南烙下了印記。
唐山大地震時,北京也有震感,當時他第一反應就是要把我母親和女兒送到東葉村來,洪如丁說,在創作《在希望的田野上》時,給施光南帶去靈感的,就是兒時在東葉村居住時那段炊煙裊裊的記憶。
老家的親人也牽掛著這個游子。2003年,金東區施光南音樂廣場建成后,施根葉每年都要去一趟北京,為的就是能說服嫂子,讓堂哥的遺物落葉歸根。
父母用幾個月工資換來一臺美國鋼琴
他用這架鋼琴創作了1000多首歌曲
1990年,施光南在音樂創作高潮時,突發腦溢血去世,年僅50歲。他留給家人的,沒有豐足的物質,只有一架鋼琴和1300多份創作手稿。
對洪如丁來說,每天回家看到客廳里那架鋼琴,就像看到了施光南一樣。因為這架鋼琴,陪伴了施光南的一生。
50年代,施光南打算考音樂學院,可是家里并沒有人從事音樂,那個年代也買不到鋼琴。找了好久,終于從一位大小姐那里買來了這架美國進口的斯坦威鋼琴,花費了父母好幾個月的工資。
先不說鋼琴本身就是古董,而且它還是施光南留下的一份文化遺產。他彈著這架鋼琴,考上了音樂學院,獲取了大大小小的獎項,也通過這88個黑白琴鍵,創作了《月光下的鳳尾竹》、《祝酒歌》、《打起手鼓唱起歌》等響徹大江南北的名曲。
要說把鋼琴從家里拿走,我也非常不舍,它已經是我的精神寄托。這架鋼琴,也可以說是洪如丁和施光南的紅娘。
洪如丁25歲那年,經家人介紹,認識了30歲的施光南。兩人家在北京,但都在天津工作,施光南就借著給洪如丁帶東西,一步步接近她。雖然那時的施光南英俊挺拔,但真正打動洪如丁的,是施光南坐在鋼琴前,為她演奏《最美的贊歌獻給黨》時的那個背影。
約會、看歌劇時也不忘創作
1300多份作品,不少初稿寫在票根上
除了這架寶貴的鋼琴外,洪如丁還準備捐贈1300多份施光南的創作手稿,每一份創作手稿背后,都包含著施光南近乎執拗的創作熱情。
說起施光南和音樂創作的點滴往事,洪如丁也有些哭笑不得。
那時我跟他談戀愛,他話很少。可一說到作曲,他就停不下來,而且他幾乎每次都遲到。有一次約好7點,他7點半還沒出現,我都生氣想走了,不遠處他騎了自行車過來,還哼著曲子。洪如丁有些生氣,可施光南卻不以為然,他說創作一首曲子晚了,接著就要哼歌給我聽。
有時候兩人約好看歌劇、音樂會,施光南也總是因為創作遲到半個多小時,有時候聽到一半,他來了靈感,就在票子和各種紙頭上寫曲子,回家之后再謄抄出來。
更讓洪如丁記憶深刻的,是有一次讓施光南去買5毛錢豬肉。施光南騎著自行車,哼著曲子出門,回來時自行車卻不見了。我第二天找到豬肉鋪,老板告訴我,施光南說要買‘SO’(5的音符)毛錢豬肉,后來唱著歌走的,把自行車丟在肉鋪了。
正是這樣的創作熱情,使得施光南的歌曲旋律總是雅俗共賞,就像《在希望的田野上》那樣,第一次公開演奏,就引得了滿堂喝彩。
因為長期用鉛筆譜寫樂曲,施光南的袖口總是黑乎乎的,洪如丁為他準備了一副藍色的袖套,常年戴著,已經磨得發白。這一次,洪如丁也打算把袖套一同捐贈。
他帶著一股傻氣清貧一身
為完成遺愿,家屬曾一度想拍賣作品
施光南的作曲,伴隨著一代人成長,也讓他成為了名符其實的一級作曲家,可隨著流行歌曲興起,傳統音樂遇冷,施光南一首曲子的稿費,只有幾十元,有的甚至只有10元。
洪如丁介紹,施光南一生曾舉辦過四次個人音樂會,最后一次是在廣州,這一次音樂會,讓施光南倍感尷尬。
聯絡了很多歌唱家,包括關牧村等,前期都安排好了,可贊助商難找,臨時來了一家香港煙草公司,洪如丁回憶,得知這個消息,施光南挺生氣,他是禁煙者,當然不肯同意,后來好多人勸他,人都到齊了,他也只能答應演出。
我的藝術養活不了我的藝術。施光南帶著遺憾和痛苦回到了北京。
因為名聲在外,施光南收過不少學生,其中就包括關牧村這樣知名的音樂家,而彭麗媛也曾因為《在希望的田野上》向施光南求教過,可不管誰來,施光南從不收費。洪如丁也建議過施光南不妨創作一些流行歌曲,卻遭到了他的斥責。他說這種曲子他一天能創作上百首,可是誰記得住?
生前那段時間,施光南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創作大型歌劇《屈原》上,試圖用西方的音樂形式,傳遞中國文化。然而在創作高峰,他卻突發腦溢血離世。為了完成他的遺愿,讓《屈原》上演,清貧的家人曾想過拍賣《祝酒歌》手稿籌集經費。好在施光南的音樂精神感動了一代人,有公司投資贊助,作品得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