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舍鎮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的一個小鎮,聞名世界的鋼琴之鄉。全鎮有46家鋼琴制造和配件企業,年產鋼琴量占到了全國總量的1/8。
而通過土地綜合整治、廢棄礦山利用以及中心村集聚,短短幾年時間,洛舍鎮東衡村的村民就已經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洛舍鎮作為德清縣最小的鄉鎮,江南古鎮是如何成為鋼琴王國的?城鄉小村又是如何過上了人均存款10萬元的幸福生活?記者帶著種種好奇走進洛舍,欲解開心中的疑問。
農民斗膽吃螃蟹造鋼琴
在德清縣的鋼琴文化館,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了洛舍鋼琴業發展的歷史。這是中國鄉鎮企業發展史上的奇跡。每個洛舍人對于鋼琴產業都無比自豪。
洛舍鋼琴從上世紀80年代初起步。王惠林是鎮上第一位開辦鋼琴廠的人。當時木匠出身的他出差到了上海,看到很多人拿著大把鈔票在排隊買鋼琴。一架鋼琴售價一萬多元還供不應求,王惠林驚呆了。他想,為什么自己不能造鋼琴呢?
1984年,洛舍第一家鋼琴廠成立,這是當時中國的第一個民營鋼琴廠,也是第一家鄉鎮企業辦的鋼琴制造廠。為解決人才和技術問題,他們到上海國營鋼琴廠挖人才,但當時中國的人才體制完全處于禁錮之中,技術人員,只能周末來。沒想到,此舉竟引發了震動全國的人才流動風波,中國人才流動的堅冰被小小的鄉鎮企業打破。
洛舍人造出了第一架鋼琴,被冠以伯牙之名。
洛舍鋼琴的歷史開始了,產品很快行銷全國,鋼琴廠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
做藝術產品更要有文化內涵
1991年,洛舍鋼琴開始走出國門,8架鋼琴首次進入美國,小鎮鋼琴的琴鍵在世界音樂家起伏的手指間跳動,演繹著世界名曲,這標志著洛舍鋼琴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洛舍鋼琴經過20多年的發展,早已不是什么雜牌,更不是什么農民鋼琴。但是要走上國際大舞臺,洛舍鋼琴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難題。
由于基礎差、技術水平低、生產材料缺乏等原因,起初生產的洛舍鋼琴不僅成本高,而且產品質量也較低,洛舍鋼琴的市場知名度長期無法進一步打響。
2012年3月,洛舍鎮六家鋼琴企業帶著26架自主品牌鋼琴,遠赴德國參加法蘭克福國際樂器展,首次以抱團的形式出擊海外市場。展會上,印有中國洛舍字樣的鋼琴讓客商們驚嘆,26架鋼琴兩天內就被訂完。
回到國內,他們帶回了不少訂單,更帶來一種差距感。企業家們認為,洛舍鋼琴不能僅僅是鋼琴產品,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正是看到了這樣的不足,近年來,洛舍鋼琴把更多的關注放在了企業的轉型升級上,通過人才引進和技術革新等手段來進一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而今,鋼琴產業已經成為洛社鎮東衡村的一大支柱產業,推進著整個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
240平方的房子加裝修只要30萬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村民們喜歡這樣形容東衡村。還富于民,良好的經濟效益也給村民們帶來了小康的生活。
干凈整齊的馬路,一棟棟漂亮的小洋房,東衡村黨總支書記章順龍自豪地告訴記者:這都是村民自己的房子,有排屋和小高層,村民可以自主選擇購買。
當記者正感嘆村民的好生活時,章順龍又說出一串驚人的數字:我們給村民的價格是小高層每平方米1000元,排屋每平方米1300元左右。如果村組整體拆遷再到這里買房子,小高層的價格是每平方米600元,排屋是900元每平方米。
章順龍給記者舉例,去年北赤自然村55戶農戶集體拆遷,村里最少的補助了15萬元,最多的則補助了48萬元。一套240平方米的房子加上裝修,村民自己只需要付30萬元。
房子有了,生活配套自然不能落下。沿著一排排整齊漂亮的房子往村里走,是東衡村的文化禮堂,村民可以在這里開展文娛活動。禮堂的背后是一個大型的農貿市場和一個正在建設的超市,養老院、托兒所、衛生院等生活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章順龍自豪地告訴記者:我們村里在建的電影院是按國際一流標準,我們想村民們不出村,就能享受IMAX。
土地流轉讓農戶收入翻番
今年9月開始,東衡村實行農村土地流轉,村民的土地經營權以股份形式入股到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全村所有土地集中,承諾五年之內收入翻番,所有土地租金村委會均不存留。
我們解決了一個在全國范圍內的‘老大難’問題。章順龍說,在這個過程中也遇到過不少問題,今年北赤自然村開始整體搬遷,有39戶農戶不同意。于是,他們安排這39戶農戶集中參觀了中心村的房子和集中土地經營模式。第二天,這39戶農戶全部主動找村里簽訂了協議。
農戶沈永江把自家6畝多的土地都流轉給了村集體,女主人黃星星坐在自家280平方米的排屋里高興地說:以前,幾畝山地完全是荒廢掉的,幾畝田雖然能收收租金,但一年下來,6畝地的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在交給村里打理后,這些土地和其他土地整合搞起了養殖業,每年的收入能有上萬元。
這些土地還需要進行深加工。東衡村中心村建設土地全部利用的是廢棄礦山用地,一共有4000多畝,我們腳下以前就是廢棄礦山。章順龍說,目前村里已經平整廢棄礦山土地580畝,到2015年1月1日,還有2000畝廢棄礦山用地將完成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