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輕工產品到文化產業相關產品,我國樂器行業面臨著十年轉型。
作為驗證的是一組數據:十年來,樂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增長2.83倍;我國向世界各國出口樂器金額增長2.31倍;9家企業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4項民族樂器制作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標準發布數量增長50%。
不僅如此,樂器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也有所提高,一批在行業有影響的企業由原來主要依靠數量、規模、價格進行競爭,轉為依靠結構調整、技術進步提升競爭力。我國的樂器產品也開始從低檔普及型向中高檔過渡,一批民族品牌樂器在市場上有了一席之地,市場占有率大幅提高。截至2012年,樂器行業共有15種商標、產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或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樂器獲國家級及省市級名牌產品或著名商標數量10年增長8.1倍。
也正因此,樂器行業抵御風險的能力明顯增強。從2002年至2011年的十年,鋼琴、提琴、手風琴、口琴、西管樂器的產量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此外,從2006年開始,我國已連續5年成為世界第一大樂器出口國,有效地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為十二五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產業轉型 產品升級
從輕工產品到文化產業相關產品
2011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的一位52歲牧民作為傳統技藝的傳承人,接受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的頒牌。是什么樣的特殊技藝,能夠讓這位牧民得到國家級文化項目的頒牌?
這位牧民名叫胡慶海,他從1985年開始制作馬頭琴、四胡等拉弦樂器。隨著蒙古族拉弦樂器制作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也帶動了內蒙古自治區的民族拉弦樂器產業發展。僅科爾沁右翼中旗,制作胡琴的能工巧匠已達到百余人,四胡演奏藝人多達數千人,產品遠銷日本、新加坡等國。
民族樂器的小改變,卻折射出我國樂器行業的大轉型。2000年10月,十五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文化產業的概念;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突出強調文化建設,提升國家軟實力;2011年,十七屆六中全會更是提出了使文化產業成為國家經濟支柱產業的戰略要求。
在此背景下,具有雙重功能的樂器,其文化屬性更為突出。2005年1月,國家統計局制定的《文化及相關產業指標體系框架》標準,首次將樂器列入到相關產品范圍內;2012年7月31日,國家統計局對上述標準進行修訂,樂器的制造及樂器零售被列入到新修訂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標準中。也正因此,樂器與音樂表演、音樂教育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樂器逐步成為各地區宣傳文化部門及教育體系的重要設備器材。
不僅如此,為鼓勵和支持我國文化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擴大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推動傳統文化走出去,商務部、中宣部、外交部、財政部、文化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國務院新聞辦根據《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指導目錄》,從2007年開始,按年度認定了三批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樂器行業共有33家企業入選。
10年來,國家大力倡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并且建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中國古琴藝術為世界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從2006年開始,文化部先后公布了三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我國有14項民族樂器制作技藝列入其中。
產業集聚 規模發展
培育樂器行業特色區域
11月8日,北京市平谷區東高村鎮南埝頭村,寒風凜冽,村民耿國生的家中依然緊張地忙碌著,工人們正在生產出口美國急需的提琴。
耿國生的另外一個身份是平谷提琴制造作坊的負責人,在東高村鎮,大約有3000名像耿國生這樣從事提琴制造和配套產業的農民。從原材料供應、配件生產到提琴組裝,東高村鎮的提琴制造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產業鏈。這里有9家大型提琴制造企業、150余家規模不等的提琴配件工廠,每年制造的提琴產量達30萬把,在國際市場占有30%的份額,銷售網絡遍布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40多個國家,平谷區也因此獲得了中國提琴產業基地的稱號。
這只是樂器行業產業集聚、規模發展的一個縮影。目前,國內已形成泰興黃橋中國提琴產業之都、北京平谷東高村鎮中國提琴產業基地以及山東昌樂中國電聲樂器產業基地、浙江余杭中泰中國竹笛之鄉等一批特色產業集群。
不僅如此,廣州珠江鋼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還被文化部、商務部等授予2009—2010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江蘇泰興鳳靈樂器集團8家企業被文化部授予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10年來,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樂器生產國,各類產品齊全、規模效益不斷增長。2011年,我國樂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38.76億元,相比2002年的62.22億元,增長了2.83倍。
樂器行業十二五劍指技術創新
2012年8月15日,在江蘇鳳靈樂器集團的刨板車間,以前20多名工人一起刨板的熱鬧場景已經不再,車間內只有兩名工人和四臺大型刨板機。有了這種刨板機,工人的工作很輕松,只要裝上木板,按下按鈕就行了,而且現在兩個人的生產效率還高于以前20多人的效率,產品達標率也明顯提高。
作為全球最大的提琴生產基地,鳳靈樂器過去一直以全手工為主。為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消耗和廢品率,他們與科研院校聯合開發了一系列適用的加工機械,并陸續投入使用。目前,該公司的產品實現了70%的機械化生產。在生產工藝升級的同時,鳳靈也加大了產品結構的調整力度,將大量的低檔提琴進行貼牌外加工,重點發展中檔和高檔提琴。
不只是鳳靈樂器,樂器協會的統計數字顯示,自2006年以來,樂器行業共有9項樂器科技創新成果獲得中輕聯授予的科學技術進步獎,其中包括鳳靈的木材生物改性與提琴音質改良、珠江鋼琴的鋼琴聲音的分析和音質的改進及愷撒堡牌UH/GH系列專業用鋼琴等。此外,成都川雅木業的云杉屬木材聲音震動影響的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珠江愷撒堡鋼琴研發項目還被納入到科技部2008—2009年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
十一五期間,我國樂器標準制(修)訂進度也明顯加快,共完成制訂、修訂樂器各級、各類標準總共46項,其中制定國家標準8項,修訂行業標準15項,修訂20項,全面完成了樂器行業現行的68項標準的清理和復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