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對母子在廣州越秀區法院飽含悔恨的擁抱令人噓唏不已——與郎朗一樣參加全國鋼琴大獎賽,郎朗第一名、他第二名的80后呂某城,被譽為鋼琴才子。然而多年后郎朗依舊風光,呂某城卻因酗酒、盜竊而被判刑。呂母悔恨地表示:如果時光倒流,絕不會逼他學琴,最想還給他一個童年。
高情感表達害了他!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許明智教授在詳細了解案例后分析說,來自家庭中的高情感表達,過度關心、過分介入等,形成長期慢性不良刺激,不僅影響了呂某城的心理與個性發育,更害了其心理健康。
文/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郝黎
醫學指導/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許明智教授
新聞回放:
鋼琴才子13年只會練琴學習
與郎朗的經歷高度相似,呂某城從4歲開始練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在全國鋼琴大獎賽上,郎朗第一名,他第二名;家人一樣是陪讀10多年,在德國留學前的13年里,呂某城每天練琴6~8小時,除了練琴與學習文化課外什么都不用管。
在國外,呂某城酗酒、亂花錢,回國就讀星海音樂學院后控制不了情緒被診斷為躁狂癥。2009年3月、2012年2月他兩度因偷盜被抓獲,9月3日被法院判處兩年管制,罰款3000元。
更讓社會廣泛關注的是,主審法官請來的心理評估師說,因為從小被逼學琴,呂某城不僅患有精神疾病,而且經過測試,年近30歲的他,心理成熟度竟類似一個10歲左右的小孩,貪玩、敏感且脆弱。
專家分析:
呂某城犯罪是高情感表達惹的禍
呂某城心理年齡只有10歲左右,這一說法到底該如何評價?
許明智直言不好說。他表示,心理年齡評估,可能來源于智力發育評估,但對于真正心理學研究而言并不適用。因為認知、情感、個性特征等因素綜合考慮才能形成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并不能因為有單個行為的出現,以點帶面地歸納成思維的行為模式,簡而言之,就是個別的幼稚、與人交流不暢等,不代表他心理狀態真的停留于童年。
更值得注意的是,個案中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持續成一種情緒狀態,直接影響呂某城的心理健康。父母把練琴、學習作為要求加之于呂某城身上,令其缺乏與伙伴的交往,沒有娛樂與生活,更談不上社會道德、法律法規等社會認知。
人要有經歷才能成長,呂家父母人為替呂某城隔斷了這一自然過程,固然孩子不摔跤不知疼,省事并且騰出了練琴學習的時間,但‘定做’出來的孩子幼稚、不識待人處事也是必然。許明智認為,是高情感表達害了呂某城。
調查數據:
四至五成精神分裂癥
來自高情感表達家庭
據中外精神衛生研究專家得出的公認數據,近年來四至五成精神分裂癥來自高情感表達家庭。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子女過分保護控制和苛求,使患者缺乏情感溫暖,導致其以后人際交往困難,阻斷了其獨立性、自主性和社會適應性的正常心理發展。高情感表達易使子女在心理成長過程中產生焦慮、緊張、恐懼、胡思亂想、強迫觀念等。
因此,不要簡單以為限定孩子干什么(如學琴)并讓他只干這個,只是使他幼稚、‘生活白癡’,更嚴重的結果是導致其精神受到摧殘與壓迫!許明智表示,過正常的生活,孩子才能成人,然后成才。
他表示,社會才是孩子最后的落腳處,高情感表達家庭也不能遺世而居。一旦獨立涉世,不識社會規范、不懂待人處事、不知天高地厚,總會讓孩子摔得頭破血流。
專家提醒:
畸形親子關系也是高情感表達
學習樂器、唱歌跳舞以及以體育作為特長訓練,甚至單純以讀書考學作為奮斗目標等,是高情感表達家庭的通病。
預防之道,最基本的就是不要一下子為孩子定義終身職業,而是以樂趣愛好做試探,覺得孩子是真心喜歡后進一步引導其進行強化訓練,最后一步才是由孩子自己選擇是否將其作為以后的職業。這一過程里,要加強溝通交流,給孩子反悔的機會,家長要能接受絕大部分人半途而廢的現實,因為培養成才,天賦也只是因素之一,真心喜歡與后天努力缺一不可。
還有更隱秘的高情感表達家庭,那就是畸形的親子關系。許明智曾經碰到過這樣一個病例:一個18歲的男孩,因為父親早逝,母親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百般呵護,直至成年后依然由母親幫其洗澡、晚上母子二人同睡一床。母親實際上將兒子當成了私人財產一直霸占著不放,即使有效治療心理問題,這個道路也是非常漫長的。高情感表達問題的克服,最終要通過溝通、交流、放手來解決。許明智說。
名詞解釋:
何為高情感表達?
情感表達是1972年由英國精神病學家George Brown及其同事首先提出的概念,是指家屬對家庭成員所表達出來的一系列特定的情感、態度和行為。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對子女過分溺愛、保護過多;過分關心、關注,過多地參與、介入他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社交等,甚至凡事包辦代替;過多的批評、指責,吝于給出肯定性評價、溫暖與支持等,這些都屬于高情感表達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