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魯杰羅·里奇(Ruggiero Ricci)這位受人敬仰的小提琴大師在加利福尼亞棕櫚泉的家中因心力衰竭去世,享年94歲。魯杰羅·里奇從小便被人譽為神童,11歲時就奉獻了自己首次正式演出。
2012年8月6日,魯杰羅·里奇(Ruggiero Ricci)這位受人敬仰的小提琴大師在加利福尼亞棕櫚泉的家中因心力衰竭去世,享年94歲。魯杰羅·里奇從小便被人譽為神童,11歲時就奉獻了自己首次正式演出,演奏了門德爾松協奏曲,隨后很快在卡內基音樂廳成功亮相。縱覽近代小提琴演奏史,美國這片土地在早期發展階段并沒有太奪目的光環。比之強調音色甘美的法比學派、開闔大氣的蘇俄學派,以及講究工整嚴謹的德奧學派,美國小提琴藝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上世紀初歐洲小提琴教師被引進,上述幾種成熟的小提琴流派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新大陸被兼容并納,才有了所謂的美國-猶太學派后來的興起。其中,帕爾曼的恩師、亞美尼亞小提琴家加里米安是一位標志性的人物,但是在加里米安1936年移居美國之前,便已有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教師成為小提琴技藝從古老的歐洲過渡到年輕美國的橋梁,他就是美國人路易斯·帕辛格,美國小提琴家魯杰羅·里奇就是帕辛格的得意弟子之一。
從帕辛格上一代的蒂博和伊薩伊,到帕辛格下一代的里奇,法比學派竟然在三代人的傳承之下呈現出了巨大的變化,今天觀看里奇的演奏錄像時,人們已經完全將他作為一位美國本土的天才看待,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隨想曲已然被里奇賦予了開天辟地的意味,小提琴藝術發展之變幻莫測可見一斑。
里奇1918年7月24日出生,在美國舊金山長大,他的父親是意大利移民,一名業余的長號手,所以他堅持自己的7個孩子必須都去學習音樂。里奇最初想學鋼琴,但是父母覺得他更適合拉小提琴,所以在6歲的時候,里奇的父母就找到了小提琴名師帕辛格。
1928年,里奇在舊金山首度登臺,拉的是門德爾松的協奏曲。1930年,在小提琴大師克萊斯勒面前演奏后,他被建議去柏林師從德奧學派的小提琴家庫倫肯普夫,里奇去了,但最后仍回到了教學方法更自由的帕辛格的身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里奇被派遣到美國空軍為士兵演奏。恰恰是在那段時間,也許是血脈中所襲承的意大利基因,也許是一個青年人的好勝心使然,里奇開始積累自己所特有的曲目——帕格尼尼。他這么回憶:我那時還是個孩子,總想證明自己能比旁邊的人多拉一點點什么東西,另外,在軍隊里演奏的曲目一定要弄得惹眼一些,后來‘帕格尼尼專家’的名氣其實就是這樣被孕育出來的。到了1947年,里奇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完整錄制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隨想曲的無伴奏版本,這件事之前從未有人做過。我逼迫自己踏上無人走過的那條路。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里奇這樣坦承。
顯然,里奇的這一舉動轟動一時。如果拿他當年的帕格尼尼錄音與后來諸多其他小提琴家相比,便不難發現:里奇特別強調弓弦相觸時的質感,絲毫不忌憚展現出奔放不羈,甚至略帶粗糙的聲音效果,雖說在一些細節上還不夠精雕細琢,和帕辛格所師承的法比學派大相徑庭,但他灑脫自然、毫無畏縮感的勇者氣質是最能打動人的地方。要知道,帕格尼尼的這些小曲子隨時考驗演奏者貨真價實的硬技巧,能以激情四射、不拘小節的方式詮釋它們,本來就是在完美無瑕的海菲茨們之外另辟蹊徑。
與許多杰出藝術家類似,里奇一向拒絕被貼上只拉帕格尼尼的標簽,尤其是在1971年成為首位修訂并首演帕格尼尼第四小提琴協奏曲的小提琴家之后。筆者最為欣賞的里奇錄音,也不是帕格尼尼,卻是他上世紀90年代在Biddulph公司獨具慧眼錄制下的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兩首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在這兩張唱片中,里奇竟然一一拉完了歷史上布索尼、約阿希姆、翁德里切克,乃至施尼特克所寫的十多個華彩樂段,勇氣之充足,視野之遼闊讓人心生敬佩。另外,里奇所灌錄的近現代作曲家的作品(如亨德米特、理查·施特勞斯的小提琴奏鳴曲)也非常優秀,他還是阿根廷作曲家希納斯特拉和奧地利作曲家艾尼姆小提琴協奏曲的首演者。
里奇擁有過多把小提琴,其中最珍貴的要數意大利制琴大師瓜涅利在1734年所制作的名琴了,它的前任使用者是波蘭偉大的小提琴家布羅尼斯拉夫·胡貝爾曼(1882-1947)。在里奇第四次錄制帕格尼尼隨想曲時,作曲家的故鄉熱那亞將帕格尼尼當年用過的加農炮慷慨相借。
回顧里奇的一生,他以驚人的能量在70余年的職業生涯里,在65個國家舉行了超過6000場音樂會,所留下的錄音也多達500多個。里奇常年在印第安納大學、朱莉亞音樂學院和密歇根大學擔任小提琴教授,還在歐洲各地開設大師班,85歲時仍沒休息的意思。他所著的《小提琴左手技巧》(1988)和《滑音中的里奇:小提琴技巧的捷徑》(2008)受到世界各地習琴者的推崇。
和小提琴藝術史上許多轉瞬即逝的天才不同,里奇從少年時就對天才這個字眼抱有警惕的態度。縱然在他9歲時,紐約的媒體已經這么評價里奇的音樂會:一個偉大小提琴家該做的,這個孩子都已經做到了。但一直到1990年,已近暮年的他才剛剛可以超然度外地評價自己的心路歷程。
想當初,我很容易就會淪為‘天才工業’的另一個犧牲品。原因是,你一出道就已經成為偶像,但當你成年,人們立即會把你與當初的你比較,他們會說你看起來蒼白孱弱,會說你選錯了老師,甚至斷言你將一蹶不振。所以,對于一個神童而言,他長大之后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錯的。你不再是什么神童,想和成熟的藝術家搭邊更是妄想。在那個年齡階段,我吃了太多苦頭。實在地講,孩子一開始在靠本能拉琴,我長大后所竭力做的,就是保持住這份單純的思想,不去變得更復雜,正是這份質樸和單純救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