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森伯格 鋼琴家 1941年 1983年 Nimbus
[提要] 保加利亞是一個小國,居于歐洲東南一隅,無論是政治地位,還是文化影響力,往往都不大受重視。在1966年復出后,魏森伯格為卡拉揚所欣賞,與柏林愛樂樂團頻頻合作,錄下了貝多芬的全部鋼琴協(xié)奏曲。
保加利亞是一個小國,居于歐洲東南一隅,無論是政治地位,還是文化影響力,往往都不大受重視。在音樂方面,即便是提起了保加利亞國內(nèi)聲望卓著的作曲家、鋼琴家潘喬·弗拉季格羅夫(Pancho Haralanov Vladigerov)的名字,在我們聽起來也不免有幾分生僻。然而,對于全世界的愛樂者而言,保加利亞人阿歷克西斯·魏森伯格(Alexis Weissenberg)卻是一個頻頻在唱片上露面的名字,尤其與卡拉揚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在許多鋼琴愛好者的眼里,魏森博格技術(shù)上無懈可擊,充滿男性氣質(zhì),十指觸鍵猶如鋼鐵般冷峻堅硬,與許多以溫暖琴音滋潤人心的鋼琴家迥然有別。因此,這也給他帶來了不小的爭議。對此,他自己曾說:我不知道,為什么那么多人會詬病我的演奏風格。當我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學校的老師告訴我:蠟燭的火焰中,橙黃色的部分是真正燃燒著的;而其中藍色的部分,像冰一樣冷。人也是類似的。或許正是我那冰冷的藍色火焰嚇退了好一撥人吧。2012年1月8日,這位被《紐約時報》稱為冰火交融的鋼琴家因患帕金森癥,以82歲的高齡在瑞士的盧加諾告別人世。
阿歷克西斯·魏森伯格1929年7月26日出生于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的一個猶太家庭,是家中的獨子,3歲就開始玩起了鋼琴和室內(nèi)樂,之后師從前文提及的弗拉季格羅夫,學習鋼琴與作曲,同學中也有后來英年早逝的蒂努·里帕蒂(Dinu Lipatti)。魏森伯格10歲時舉行了第一場音樂會,所演奏的曲目是J.S。巴赫的三部創(chuàng)意曲以及舒曼、貝多芬和魏森伯格的老師的幾段小品。令聽眾驚訝的是,他彈了一首自己所作的G大調(diào)夜曲,并驕傲地在末樂章中轉(zhuǎn)調(diào)為降E大調(diào),因為那樣聽起來更美。
1941年,母親希望帶著他逃離由德軍占領的保加利亞,前往土耳其,并偽造了身份證與護照,但這被當局識破,他倆被關(guān)押在保加利亞臨時的集中營,也許下一步就會被送往波蘭,踏上不歸之旅。但命運的安排自有其奇妙之處,3個月后,恰是那位當初逮捕他倆的德軍看守在聽了年幼的魏森伯格在手風琴上演奏舒伯特的樂曲后,大受感動,為母子倆登上逃生的列車暗助一臂之力,讓他們在次日就抵達了伊斯坦布爾。是那個隨身攜帶的、小而破舊的手風琴救了我們。魏森伯格日后不無感慨地回憶道。
戰(zhàn)時,與耶路撒冷廣播交響樂團的合作可以稱得上是他職業(yè)生涯的第一站。而在戰(zhàn)后,魏森伯格在施納貝爾的引薦下進入了紐約朱莉亞音樂學院就讀,此刻伊始,他生命中的貴人一一浮現(xiàn)出來。首先,他成為女鋼琴教育家奧爾加·薩瑪洛夫(Olga Samaroff)和女鋼琴家蘭多夫斯卡的學生,這樣算來,威廉·卡佩爾與羅莎琳·圖蕾克稱得上魏森伯格的同門師哥師姐了。其次,在1947年,霍洛維茨建議他去參加列文垂鋼琴比賽,19歲的他一舉奪得桂冠。
1950年代,魏森伯格移民前往巴黎,成為了一名法國公民。接下來的十年間,他出人意料地選擇了隱退。其中原因或許是過于頻繁的商業(yè)演出磨盡了年輕人的才華;或許是魏森伯格明智地意識到:成為一名鋼琴大師需更深厚的內(nèi)省與積淀。后來,他也坦承:作為一個年輕人,我掌握曲目的速度有些過快了,因而過早地達到了巔峰。總之,這十年間他與舞臺暫別,獨自磨礪著個人的藝術(shù)修養(yǎng),汲取著來自西歐的養(yǎng)分。
在1966年復出后,魏森伯格為卡拉揚所欣賞,與柏林愛樂樂團頻頻合作,錄下了貝多芬的全部鋼琴協(xié)奏曲。其中年時期的風格在一如既往硬朗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對曲目更成熟、更深刻的理解。魏森伯格的曲目涉獵相當廣泛,不僅有從巴赫、斯卡拉蒂到德彪西、拉赫瑪尼諾夫的錄音,還在Nimbus公司發(fā)行過一張由他自己譜寫的爵士鋼琴曲集。無形中,魏森伯格的聽眾分為了兩類:一類驚嘆于他無與倫比的技巧,另一類認為他的演奏過于冷酷,沒有靈魂,帶著侵略性,簡直像是機器在彈琴。對此,魏森伯格在1983年接受加拿大媒體的一次采訪中如此反駁:彈琴時,你不能失去身體上的冷靜控制。好比一個外科醫(yī)生,你能想象他做手術(shù)時望望天花板,時而興奮不已,時而昏昏欲睡嗎?那病人早就沒命了。音樂里也是一樣的道理。在實際演出中,與彈奏無關(guān)的事太多了。
其實,同行對于魏森伯格的評價已說明了一切。他的同鄉(xiāng),保加利亞鋼琴家凡瑟林·斯坦涅夫(Vesselin Stanev)說:我認為他彈得最杰出的是巴赫。其次是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魯什卡》,后者簡直不可思議。加拿大天才格倫·古爾德認為他彈奏的肖邦與舒曼的樂曲有一股脫離塵世的清澈美感,在穆索爾斯基《圖畫展覽會》中的表現(xiàn)只有霍洛維茨和里赫特能夠媲美。霍洛維茨本人更是直截了當?shù)卣f:如果有人能接我的班,那只有他了。
在職業(yè)生涯晚期,魏森伯格更多選擇了從事教學工作,他定居瑞士,在這里開辦了大師班。在教學中,魏森伯格強調(diào)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既定的闡釋觀念,因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甚至每個人在不同時期也是不一樣的,這大概正是他反復錄制巴赫《哥德堡變奏曲》仍覺得不滿意的原因。
2007年5月,魏森伯格回到故鄉(xiāng),在索非亞領取了弗拉季格羅夫音樂學校的榮譽博士頭銜,也算是一份葉落歸根的寬慰了。今天,我們?nèi)阅軓难葑噤浵裆峡吹轿荷衲欠路鹗卿撹F鑄成的、沒有絲毫多余動作的躍動十指,以及聽到那清冽如冰的琴音,這應該是對魏森伯格的最好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