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樂器協會網訊:
周海宏首先致辭,他說以往中國音樂史都是無聲的音樂史,這是中華民族巨大的悲哀。如何保護中國傳統文化、讓音樂不再重演歷史的悲劇,是當代人的責任。《中國民族樂器音響標準庫》項目研究利用現代科學手段保留中國音樂的音響元素,既作為一種標準,又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將對中國音樂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朱新村在發言中指出,這項課題的完成是文化標準化進程中的一件大事,也為我國樂器的標準化體系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研究成果,填補了國際樂器評價體系中,缺少中國民族樂器客觀印象評價指標的空白,并可以轉化為完整的中國民族樂器音響主觀與客觀相互參照的科學評價體系。這將對文化領域產生積極的社會效益。
他認為這項課題研究成果的積極意義體現在六個方面:有利于推進文化藝術領域的標準化建設工作;有利于提高民族樂器工業的產品質量;有利于提高民族樂器的音色效果;有利于培育優良的民族樂器品牌;有利于民族樂器軟音源的采樣及市場開發工作;有利于形成樂器制造、樂器演奏教學和樂器科研的產學研一條龍發展模式。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演藝設備技術協會把制定文化領域的技術標準作為重要工作,這項課題研究是為了進一步推動文化領域標準化工作的發展,是適應文化產業發展趨勢的需要,也是促進切實保障普通公眾文化權益、以科學發展觀引領文化發展的需要。
韓寶強從項目的緣起和目標、研究的技術難點、標準制定的重點環節、項目的流程、項目完成情況和應用前景等方面介紹了項目研制情況。項目研究人員現場演示和講解了《中國民族樂器音響標準庫》的內容和使用方法,并播放了24簧笙、傳統笙、琵琶、揚琴等樂器的音響樣本,回答了評審委員會專家的各種問題。
隨后,評審委員會專家對此項目進行了評審,認為該項目立足于中國民族樂器,利用樂器聲學理論和采樣分析技術,以20種不同發聲原理的民族樂器為樣本,探索并初步建立起了我國民族樂器音響標準庫,以及相關的使用和檢索方法,為我國民族器樂的繼承提供了基本的音響標準和依據。一致同意項目通過結項,建議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斷擴展和完善,并在錄音采樣中應更注重聲音的原始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