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舍,德清縣北部的一個小鎮,這個以木材加工聞名的城鎮,今年又獲得了一個新的稱號――中國鋼琴之鄉。這個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樂器協會授予的稱號可以說含金量十足,因為洛舍是目前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鄉鎮。
樂韻、杰士德、華譜、海爾、中德利……這一個個響亮的企業名片體現的正是洛舍鋼琴30載耕耘的累累碩果。洛舍鎮副鎮長談國明告訴記者,30年前一群農民開始了一條鋼琴的制造之旅,30年后中國琴鄉的美名正不斷提升著洛舍人濃郁的文化氛圍。
開端農村木匠折騰起了鋼琴
提起洛舍的鋼琴產業,在業界有一個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1984年,改革開放的大潮席卷中國大地,在洛舍一家玻璃廠當廠長的王惠林出差到上海,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大街上排著長隊買鋼琴的人,木匠出身的王惠林腦海當中閃過一個年頭:“以木頭為主的鋼琴,我們為什么不能做做看?”
然而說說容易,做起來就沒那么簡單了。鋼琴絕不是簡簡單單幾塊木板拼湊在一起的木頭盒子,沒有技術人才的支持,想讓這個木頭盒子發出美妙的旋律,那是不可能的。在當時,上海鋼琴廠是國內最好的鋼琴制造企業,通過朋友介紹,王惠林結識了一批上海鋼琴廠的技術骨干。
在經過長達一年的交流和邀請下,第二年以技師何水潮為首的5名鋼琴技術人才和王惠林簽了合同,每星期的周末兩天時間,這幾位技師專門來洛舍指導鋼琴制造,而這種形式就是當時盛行的“星期六工程師”。“當時我給每位技師的工資是250至300元不等,此外還有一萬元的保證金和住房。”王惠林說。
經過近10個月的努力,1985年的10月,洛舍第一架鋼琴――伯牙牌立式鋼琴誕生了。隨之而來,洛舍辦起了國內第五家鋼琴廠――湖州鋼琴廠。隨后的10年間,洛舍鋼琴經歷了發展的第一個高峰,不僅產品的質量越來越高,產量越來越多,更讓人欣喜的是,伯牙牌鋼琴打入了美國,開始進軍國際市場。
裂變星火燎原鑄就產業集群
初獲成功的洛舍鋼琴在經歷近10年的穩定發展后,慢慢遭遇發展瓶頸,鄉鎮企業自身的管理弊端越來越被放大。1994年湖州鋼琴廠轉制解體。
當不少人認為洛舍的鋼琴從此要銷聲匿跡時,一大批當年鋼琴廠培養的技術人員卻如星星之火般,開始迅速崛起。包括王惠林自己在內,洛舍如雨后春筍般一下子涌現出幾十家鋼琴廠。經過長期發展,如今洛舍鎮有鋼琴制造及配件企業46家,鋼琴產業總產值突破2.5億元,從業人員3000左右,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00余人,年產鋼琴超過4萬架,占全國總產量的20%,擁有“威騰”、“瓦格納”、“洛德萊斯”、“波爾頓”、“拉奧特”等一批省、市著名商標和企業,產品出口歐洲、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而更讓人驚嘆的是,組成一架鋼琴的8000多個零件,目前洛舍已完全形成了整套的產業鏈,產業內部自然分工協作關系基本形成,原材料供應、運輸銷售、藝術加工、技術開發等產業配套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從結構看,洛舍部分小型鋼琴企業主要以生產鋼琴外殼及其他相關零部件為主,為規模型鋼琴制造企業提供外殼等零部件業務,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鋼琴生產產業鏈,產業上下游物資供應網絡日趨健全。
能夠在市場競爭中越做越大,處于不敗之地,除了生產能力和產業鏈的不斷發展外,更為重要的是,洛舍鋼琴對自身精準的市場定位。“鋼琴對于中國人來說,本是個西方音樂的舶來品,如果用我們短短幾十年的發展去競爭人家上百年的歷史,那是不科學的。所以讓老百姓用得起鋼琴,買得起鋼琴,一直以來都是洛舍的最大追求。”談國明說。
據了解,如今市面上一臺普通的洛舍鋼琴的價位在1.5萬元至3萬元左右,對于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的中國老百姓而言,這個價位并不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