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在暑假前夕,店內的樂器采購會爆發(fā)性的增長,在湖南常德的麗英(音)琴行,今年的訂貨、送貨忙忙碌碌,再加上招生報名的活動連日進行,讓這個教育機構看起來像個雜貨店。但今年的情況又略有變化,因為一部分樂器并沒有再從之前的批發(fā)琴行進貨了,談起自己多年的進貨渠道,老板楊春隱約感覺到一絲不明就里的變化。
有3臺鋼琴是從一個名為“樂器街”的電商平臺購買的。
“說實話,對這些新的平臺我有些天然的不信任。但也是臨近的一個朋友介紹了幾次,就嘗試了買了一些,剛開始是一臺一臺的買,吉他古箏象征性的進一點,后來的量才逐漸多起來。”
楊春的小心翼翼背后,是多年的進貨模式早已形成習慣。因為自己的琴行比較小,在開業(yè)的時候本來想做一些品牌樂器的代理,后來廠家的人也來過幾次,看了她的琴行規(guī)模之后不了了之。
楊春的琴行大約辦了3年半的時間,學生數(shù)量加起來300多人,每年能夠賣出20多臺鋼琴算是不錯的,其它的樂器數(shù)量在她看來也“不算很少”,但是每一項離廠家的要求都有距離。
唯一的辦法,是從“上游”進貨,一些“品牌”樂器,采用的還是沿用了幾十年的銷售模式,一般是省會城市的大代理商從廠家拿到代理權,然后逐級批發(fā)到下面的地級市和縣城。這種代理模式的好處是服務比較及時到位,但缺點也顯而易見。
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利潤非常薄。以某款“全國知名”的鋼琴品牌為例,121的鋼琴進貨價都在7000以上,零售價是8000多,但琴行面對激烈的競爭往往需要打折,所以最后的實際價格通常在8000左右,銷售一臺鋼琴大概賺1000元上下。
這意味著一年20多臺的銷量賺2萬多元,連一個月的 運營成本都不夠。
但選擇電商平臺購買的樂器,價差往往可以達到5000~6000元!楊春臨市的一家琴行,最近半年僅從電商平臺購進了3臺琴,銷售的利潤就超過她全年的,這讓她不得不動心。
第一次進貨的時候,還是猶豫了很久,據(jù)楊春回憶,最后決定下一臺進貨價7000元左右的鋼琴時,足足把樂器街的銷售人員問得沒有了脾氣,最后被說服購買了進貨價8600元的中高級鋼琴。
這種進貨價的鋼琴,市價接近2萬元。
因為是第一次購買,楊春不敢把貨直接發(fā)到已經訂貨的學生家里——只需要她多支付一部分運輸成本,而是運到自己店里,拆封了打開來看,感覺確實不錯。
不過她還是不放心,把自己的音樂老師從家里請來看,并現(xiàn)場彈奏,感覺音色質量都非常好。“對方的銷售人員說這些廠家確實知名度少一些,但要么是做出口的單,要么是給國際大牌加工制造的,所以質量一般沒有問題。”
銷售這種“出口轉內銷”的琴,楊春還是第一次。本來她比較擔心很難賣出去。結果跟學生家長一說,就OK了。
剛開始她不明白為什么這么容易,后來隨著樂器銷售經驗的增加,她發(fā)現(xiàn)其實決定家長買琴的主要因素,還是她本人的介紹。
“這些傳統(tǒng)的樂器品牌,我們學音樂的耳熟能詳,但一般的老百姓家庭還真不知道!”所以其實到底賣什么琴給學生和家長,最終還是我們的因素更大一些。
有了新的進貨渠道,楊春不再糾結于現(xiàn)有的困境了,表面上看,琴行握有現(xiàn)金,處在買方市場,但現(xiàn)實情況真是,國內的琴行普遍存在采購難的問題。
采購難最突出的就是選擇難。
樂器行業(yè)一個非常獨特的現(xiàn)象就是,從不做宣傳。
這個是行業(yè)是幾乎沒有品牌的。有限的幾個“大牌”,只有音樂圈子的人自己知道!
這種狀況帶來的一方面是消費市場難以打開,另一方面,給琴行選擇產品也帶來困難。
“知道的那幾個牌子,都貴得要死;不知道的品牌,又不敢輕易采購”,楊春的處境代表了這個行業(yè)普遍的焦慮。
有限的市場被幾個傳統(tǒng)大牌所把持——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所主宰的代理模式,也阻擋了不少樂器品牌的發(fā)展。因為能夠采用這種層層代銷模式的樂器工廠是很少的,這需要資金、人力和時間——這些往往是后發(fā)的樂器制造企業(yè)所缺乏的。
這種局面導致了不少優(yōu)秀的樂器制造企業(yè)選擇了直銷的模式,繞過條件苛刻獅子大開口的貿易商,直接和中小琴行做交易。
不過這種模式帶來成本的上升,也令這些企業(yè)難以承受,新型電商平臺的出現(xiàn),正好緩解了這種局面。從2015年開始,國內開始有不少互聯(lián)網企業(yè)插足這一行業(yè),其中做得比較落地的有樂器街、一音堂等以微信商城為主,一些大型音樂機構依托自身條件也建立了一些專業(yè)的網銷平臺。樂器企業(yè)—電商平臺—琴行,一個的新渠道逐漸開始成型,和傳統(tǒng)渠道一起構成了這個行業(yè)新的風景線。
不過這種美好的局面到底能夠持續(xù)多久,誰也說不清。畢竟新舊事物的發(fā)展都要遵循市場的規(guī)律。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國內的琴行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到2010年迎來了一個爆發(fā)期,大量的中小琴行雨后春筍地從各地冒出來,他們迫切地需要一些能夠給他們提供實際價值的中間機構。
“像我們這種規(guī)模的琴行,其實最需要的就是真正能夠幫助到我們的人,”楊春告訴記者,“做琴行真心不容易,希望辛苦一年,能夠多賺一點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