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上海音樂人才外流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如開放的平臺、多元的環境、肥沃的土壤、政府的扶植等等,但歸根結底要從娃娃抓起——在探討上海音樂人才外流的同時,應該培養孩子們對音樂的真興趣而不是指望它成為升學的跳板。
由東廣新聞臺主辦的第二季我們的音悅會將于3月15日在上海音樂廳舉行,這是一場由音樂家助力普通愛樂少年的演出,但晨報記者在昨日發布會現場卻發現許多家長沒有正確認識學習音樂的重要性,強制孩子學習樂器。東廣新聞臺總監毛維靜在昨日的采訪中提供了這樣一組數字,他們在上外附小的某個班級做了一項關于學琴的抽樣調查,發現全班45個同學中竟然有41個人學習樂器,而其中有31個人表示是父母要求他們學的,另外10人回答不知道為什么而學。另一位瑞士的音樂家也在滬上調查,發現上海3-14歲的琴童有10萬,這放在世界上都是數量眾多的,但卻沒有培育出樂壇數一數二的大師。毛維靜說,這的確要深刻檢討。藝術教育功利化嚴重,彈琴的孩子滿是負面情緒,他們在練習、考級、再練習、再考級這樣的過程中循環往復,漸漸喪失對音樂的樂趣。
練琴的過程需要交流,才能令枯燥變生動,而很多孩子除了面對老師和家長,缺少和音樂人進行交流的平臺,我們的音悅會就是這樣一個重視交流的平臺。與會嘉賓呼吁,希望更多的專業舞臺能向孩子們開放,因為他們也是上海文化軟實力提升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