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獨二代家庭基數不斷壯大,琴棋書畫為代表的藝術學習被年輕父母當作促進孩子多維發展的有效手段。業內早教專家、教育研究者和音樂執教老師等多位專家一致認為,從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來看,3-5歲為學習鋼琴的黃金時期。早期學過鋼琴的積極意義,在幼小銜接群體身上表現最為明顯。作為家長,要尊重孩子是否有音樂天賦,并將鋼琴教育作為情感體驗的重要手段,而不能過于注重技能考級,才能真正讓孩子學有所樂,學有所得。
鋼琴熱現象:藝術修養被重視
近年來,兒童鋼琴熱不斷升溫。在探尋這一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科研員陳潔援引美國學者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稱,人類至少有八項智能,包括語言、邏輯、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際、內省和自然探索等,這些多元智能的開發和培養都有利于提升個體的自身情緒表達、個性和氣質。如今,國內家長對分數的單一關注,逐漸轉移到對孩子未來健全人格、內在氣質的塑造上。
那么,相比于繪畫、書法、體操等其他藝術修養課程,以琴為代表的音樂教育有何特別的優勢呢?陳潔個人認為,體操過于注重身體訓練;書法訓練要遵循嚴格的筆畫、臨寫等規范,自我表達的空間被擠壓;兒童繪畫發展的過程是抽象、象征、寫實,與人類美術史的發展相反,低齡兒童畫畫體現的是本能,更需要寬松環境讓孩子們充分自如地表達。這一點上,以琴為代表的音樂教育,除了感受音樂本身,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感受生活和情感,更具綜合性。
幼小銜接:凸顯鋼琴積極意義
對于越來越多學齡前兒童偏重學習鋼琴,業內多位專家均認為有理論和現實的基礎,特別是在幼小銜接群體中,早期學習鋼琴者有四個明顯優勢。
陳潔分析,6歲前孩子的視覺能力和思維準確性偏弱,識記知識符號時存在跳躍性和漏洞,樂譜和琴鍵的認識能較好地提升幼兒這一能力;其次,練鋼琴更易養成幼兒的耐力和持久力,在課堂上坐得住,學習時專注力比較好;再次,鋼琴學習中試奏的過程,要求對鍵盤設置、樂譜、思維多重對應,是一項復雜的視覺發展過程,有利于培養視覺嚴密度;有規律的手指運動還能很好刺激大腦。
學齡前接受鋼琴學習,對改善孩童性格、促進學科學習的意義也較大。雅馬哈音樂普及部指導科教師姜老師舉例稱,目前雅馬哈推出的一門為期4節的幼兒啟蒙體驗課,頗受家長認可。該課程包含聽、唱、彈、讀等多個環節,以系統培養孩子的綜合音樂能力、音樂興趣、韻律感。 不少內向、孤僻的孩子進行一段時間的鋼琴學習后,性格會逐漸變得開朗、愛說話、溝通力明顯增強。 此外,姜老師補充,音樂學習注重培養孩子的形象思維,能較快鍛煉孩子的想像力、抽象思維。
分齡教育:3-5歲學鋼琴黃金期
市場上針對青少年開設的鋼琴課程琳瑯滿目,年齡層覆蓋從0-12歲不等。究竟是否每個孩子都適合學習鋼琴?什么年齡可以啟蒙?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學習鋼琴有哪些側重點?
對此,多位專家都認為,以系統音樂教育體系為代表的音樂學習都應遵循分齡教育規律。其中,3-5歲孩子處于聽力和骨骼發育飛躍期,是學習鋼琴的黃金時間。
此外,姜老師認為,2歲左右的孩子應以親子互動為主,帶孩子多傾聽感受音樂,幫助他們認識樂器、音高和音色;6-7歲的孩子骨骼發育跟進較快,可以進行系統的專業訓練,10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加入學習系統的樂理、和聲知識、更深層的音樂熏陶。
核心價值:體驗情感而非考證
雖然肯定了以鋼琴為代表的多項藝術修養課程的積極意義,但業內專家均認為,家長仍需要擺正心態,理性看待鋼琴教育的功能。
中國蒙臺梭利協會副會長王惠文認為,針對3歲以下的孩子,音樂只有在律動 (肢體活動)、進而舞蹈以及語言的互相結合中才有意義。在學習音樂時,孩子自身的想法和意念,他對音樂的詮釋是最重要的。對于引導孩子學習音樂的人來說,尊重孩子對音樂的理解,是指導其工作的首要原則。
陳潔補充,鋼琴學習的核心價值在于審美體驗,讓孩子學會體驗情感、感受美,讓孩子有一雙音樂的耳朵,讓孩子的生命因音樂而動聽。 鋼琴對智力開發有促進作用,但是家長不能過分夸大這一作用,也不能過分注重鋼琴學習的技能考級,將鋼琴學習當成一項功利性的學習,會大大損耗孩子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心理健康。
莫扎特效應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兩位教授進行了一項實驗。將36位大學生分為A、B、C三組。
實驗給A組成員播放了10分鐘的莫扎特D大調鋼琴二重奏;讓B組成員保持靜默狀態10分鐘;讓C組成員聽10分鐘的放松指令。之后,實驗要求各組成員同時完成3項空間推理任務,包括圖形推理、剪紙等活動。完成上述任務后,各組成員同時填寫了一份智力測試量表。結果證明:相比B、C組成員,A組成員平均得分高出 8-9分,這一領先狀態持續10-12分鐘。
這項實驗的結論是:聆聽莫扎特音樂能推動人類空間推理能力,兩者共同提高神經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