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申城一連迎來兩大國際一流鋼琴賽事和教育項目——上海國際青年鋼琴比賽和上音國際鋼琴大師班。除了選拔鋼琴俊才、悉心傳藝之外,名家們也給習琴者帶來怎么彈琴的建議。格拉夫曼等知名教授提醒中國習琴者,只知鋼琴不知其他,不應該是一個學琴者生活的全部,中國琴手必須擺脫為了彈琴而彈琴的怪圈。
彈琴之外還有其他
曾經身為郎朗、王羽佳、張昊辰老師的柯蒂斯音樂學院前任院長格拉夫曼認為,如今正有越來越多的亞洲、尤其是中國學生涌向朱莉亞、柯蒂斯這樣的名牌藝術學府。朱莉亞的亞洲學生隊伍可壯觀了,學院附近的地鐵站里滿眼看到的都是背著琴盒的中國、日本、韓國學生。所以,老師們開玩笑說,朱莉亞地下有一條直通亞洲各國的地道。 格拉夫曼說,他從報紙上看到中國現在有1500萬琴童在學習鋼琴,但是,這未必說明中國學生會在音樂上更優秀。在很大一個基數上產生一批優秀的學生是必然的。而且,技術是最基本的東西,只要肯勤奮練習,練個七八年,技術上的要求都能達到。但是,鋼琴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
格拉夫曼認為,當下中國有那么多孩子學琴,甚至有許多不發達的地方有大量學琴的孩子,跟他們的父母相信音樂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好的生活有關。我也聽說了一些異常嚴厲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是 ‘每一個領域都做到最好’,孩子們被逼著每天彈七八小時的琴,我覺得在西方家庭,不會這么做。的確有人認為亞洲學生技術好,但想象力欠缺。我認為,彈琴之外,他們應該有正常的生活,應該有社交、看電影,做其他同齡孩子做的事情。我們是要培養有特點的音樂家,而不是風格統一的演奏者,所以現在特別是中國的家長,讓孩子每天都彈很長時間的琴,等于走入一個極端。
觸類旁通方成大氣
上音國際鋼琴大師班藝術總監周鏗則對于目前專業習琴者只知鋼琴不知其他提出了異議。他說,長久以來,音樂學府里走出的學子似乎只會彈琴,只會動動手指,他們對于鋼琴之外的其他藝術行當,比如文學、繪畫、藝術歌曲、藝術營銷等等一無所知,一心只奔著成為獨奏家而去。其實,一群學琴者中哪里可能出來這么多獨奏家?何況,一天彈八到十個小時,就能培養出獨奏家了嗎?
這次上音國際大師班上,國際著名音樂學院院長、鋼琴名教授們給學員們講肖邦、貝多芬、李斯特等,他們解析作品時觸及文學來源,也涉及作品的詩性,這說明一個好的鋼琴家的修養絕不僅僅在88個鍵上。 不少優秀的鋼琴家只把一半時間交給鋼琴世界,一半時間則花在了閱讀和吸收其他藝術養分上。李斯特的奏鳴曲大多從文學作品產生創作想法,肖邦作品中看得到大量的詩。姐妹藝術能夠幫助鋼琴家豐富自己的世界,因此,我們應該打破封閉學琴的理念,倡導放開心扉去學習其他藝術。 周鏗表示,今后的上音鋼琴大師班將搭建一個更加寬闊的平臺,讓學員們除了鋼琴之外,還能接觸藝術歌曲、室內樂、文學藝術類的內容,在觸類旁通中,鋼琴會和其他藝術碰撞出靈感和火花,彈琴者的心胸和天地才會更加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