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日后能彈一手好鋼琴,是很多年輕父母的夢想。但是,要夢想成真,則需要走一條漫長而崎嶇的路,甚至會讓你為此傷透腦筋——
學鋼琴既可以提高修養、陶冶情操、促進孩子手眼協調和大腦發育,又有助于好習慣的養成、培養毅力鍛煉 性格,一舉多得。然而,該不該將鋼琴搬回家,確實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說它沉重,在于從孩子學鋼琴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父母要把自己和孩子捆綁在一起,除了有經濟基礎做后盾,還要搭進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耐心,沒有韌性與執著是很難見到成效的。因此,在決定讓孩子學鋼琴之前,父母一定要想一想:我們的所有準備都到位了嗎?這些準備包括——
考察孩子 先天條件
如果孩子能以正確的姿勢握住筆,說明孩子手的小肌肉能控制自如了,這就具備了學琴的最基本的條件了。同時,比較寬厚的手掌和較長的手指對學鋼琴非常有利,這有助于孩子輕松自如地駕馭鋼琴。
孩子對音樂的敏感也很重要,比如他是不是喜歡聽音樂?當電視機、音響里播放出好聽的樂曲時,是否能跟著音樂的節奏手舞足蹈?他的音樂記憶力如何,是不是能在聽過之后清楚、準確地記住不忘?還有,就是具備敏銳的聽覺,對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的微小差異,都有精細的辨別能力。
性格因素
學琴需要心靜。相比之下,那些做事認真、有耐心、情緒平和、專注的孩子,更適合學琴,學習效果也更好。通常,孩子的 注意力最短也要持續集中15分鐘以上,才可以考慮學琴。
審視自身足夠的耐心和韌性
孩子學琴的成效和持續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的耐心和韌性,父母能堅持、孩子才有可能堅持。所以,有讓寶貝學琴的打算,父母就要有持久戰的準備,保持平和的心態。
彈鋼琴是一件比較辛苦的事情。有時克服了一個缺點,又冒出另一個缺點;新的缺點克服了,舊的缺點又犯了。為了一個音、一個指法,要反復練習多次,初學的孩子既難適應又覺得枯燥,出現情緒不穩定、焦躁、退縮、放棄等現象都是正常的,這時候 爸爸媽媽要有能力說服自己、耐心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開導、引導他們,比如以講故事的方式幫孩子穩定情緒、建立 自信心、克服眼前的困難。
做孩子的同學
孩子年齡小,對老師的話領悟不到位,最好由爸爸或媽媽為主帶孩子學琴,并和他成為同學,記下每一個要點,幫孩子理解、掌握老師的授課內容;回家后扮演老師的助教,每天做陪練,比如提示孩子:手指抬高、注意休止符、保持速度均勻……這都需要父母事先想到。在此過程中,還應引導孩子學習總結自己的練習情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質。
每個星期,父母還應該拿出一點時間,全家一起聽一首名曲,然后和孩子一起討論從中聽到什么,一起認識和理解名曲的內容,也可以一起玩音樂 游戲;多聽音樂會,聽聽名家們的演奏;這些都是很好的學習。如果父母能把陪練和共同欣賞音樂的過程看作是親子學習和 溝通的過程,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就不難培養起來了。
鼓勵優先
練琴是重復性的活動,單調、枯燥。當孩子練琴時,爸爸媽媽所承擔的任務則是仔細聆聽和適時贊美,絕不是挑毛病。多表揚、多鼓勵、少批評是必須堅持的原則。當孩子有彈得不準確、不細致的地方,最好別急急忙忙地中斷曲子,而是在孩子彈完之后,用和緩的態度指出錯誤,請他修正。這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尊重,使之保持良好的情緒和狀態、并學會尊重。
另外,父母不要攀比,孩子學琴的最終成功,取決于努力的程度和持之以恒,而不是眼前的成績。鼓勵是讓孩子努力的最佳方法。
壓力適度
彈琴本身是一項復雜的心智活動,有很強的技巧性——要識譜、搞準指法、手眼協調、左右手配合,有時還要加上腳踩踏板,即便是音樂天分很高的人,也不會在絕對輕松愉快中習得,非經持久地磨煉,難以掌握。因此,需要父母每天給孩子規定具體的任務,比如和孩子制定一個學習計劃、規劃出每天固定的練琴時間,并督促他們堅持,形成習慣;而在每天練習之前,確定當天的內容。由于孩子年齡小,注意力時間短,可根據其自身情況和知識掌握的程度,每天可分兩次練習,每次15分鐘、20分鐘,逐漸延長。
愛心提示 不小于5歲
太小的孩子小肌肉、身體協調性的發育還不夠完善,骨骼、關節還未發育成熟,注意力比較弱,過早練琴,有可能影響其手部骨關節、韌帶生長發育,嚴重者還可能導致骨骼發育畸形。而5歲孩子的這些身體指標基本達標,認知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明顯提高,對音樂也有了一定的分辨和理解能力。
起步更需要好老師
啟蒙老師必須專業,否則,起步時練歪了,過后再請好老師修正,比從零開始付出的辛苦還要多。而且,還有可能扼殺孩子的音樂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