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首先需要天賦。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首先就在這里。大部分知名的音樂家幾乎在幼年時都已展露驚人的音樂天分,比如莫扎特、貝多芬、門德爾松、克拉拉、肖邦、李斯特、馬勒……莫扎特4歲會彈琴,6歲開始旅歐巡演,門德爾松10歲為《詩篇19》作曲,肖邦和李斯特幾乎不需要練習曲自己擺弄就馴服了鋼琴這個樂器之王。當然成就音樂神童不能僅靠天賦,若缺乏合理的培育,天才也會消亡。據說連童年貝多芬也不肯練琴,馬勒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度過了他最失落的少年時期,而德彪西昔日的和聲作業差點把他的老師氣死。
史上最著名的音樂神童,永遠只有莫扎特。但美國著名商業記者杰夫·科爾文展示了另一個莫扎特。他寫過一本《哪來的天才》,結合多年的采訪與觀察經驗,在各行各業中選取天才來揭秘。
科爾文認為莫扎特的偉大,首先因為他有一位不平凡的老爹。老莫扎特雖然不是成功的音樂家,卻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音樂教育家(他的小提琴教材延用至今)和精明的商人,更是宣傳能手。莫扎特確實音樂天賦過人,天生具有絕對音高和超常的聽覺記憶力。但在21歲之前,莫扎特并未寫出成熟的音樂作品,那些6歲寫的鋼琴曲,11歲寫的歌劇,只能勉強算習作,而且經過了他老爹的潤色。
父親的角色在音樂家的故事中不可缺席,古有莫扎特,今有郎朗的發言人老爸,還有像馬友友,7歲結識卡薩爾斯,8歲在伯恩斯坦的安排下為肯尼迪總統演奏,都與他那位作曲家、音樂教育博士的父親馬孝駿在圈內的人脈不無關系。而在旅法中國女鋼琴家周勤麗的自傳電影中,第一男主角不是男友而是姜文飾演的父親。
科爾文在書中說,在音樂家老爸的精心策劃下,21歲之前,莫扎特經歷了十幾年專門設計的強化的音樂家訓練,比如各種音樂風格寫作、各種曲式組織練習和大量的即興變奏手法。生活在17世紀的小孩沒有電視機、電子游戲和樂高玩具,莫扎特可以玩的只有彈琴和騎木馬,對他來說,騎木馬很歡樂,但彈奏音樂更美妙,為達到心里渴望的音樂,他爬上鋼琴,彈奏、聆聽、激動、忘了時間……
《哪來的天才》這本書重點提出了刻意練習的概念,強調這是邁向成功人生的基礎練習。所謂的刻意練習,是指根據工作或自我的局限設計的特殊練習。他認為莫扎特的迅速成才,仰仗他老爸專門設計的刻意音樂練習。對莫扎特來說,它簡單得像小鳥撲騰幾下就能起飛,可是對普通人來說,這是一種枯燥而艱難的練習,首先需要打敗自己,與自我的惰性作戰。各種樂器的《練習曲》即刻意練習的范本。一百年前,最出色的小提琴家都抱怨柴可夫斯基的《D調小提琴協奏曲》根本不是寫給人類演奏的,但是如今幾乎所有音樂學院畢業的小提琴手都能勝任,這就是刻意練習的巨大勝利。杰夫在文中從音樂、體育、寫作等等各行業的大量范例來論證刻意練習。刻意練習簡直是練武秘籍,葵花寶典,羅馬不是一日建成,天才絕非一日之寒。
這不是什么新鮮道理,就像我們常說的,最土的辦法最管用。我們小學時就讀過賣油翁的故事,無他,唯手熟爾。但刻意練習會導致許多問題。雅克·巴爾贊曾說,天才沒有機械性。確實,天才和人才的區別就在于天才總是有絕招。如此看來,刻意練習簡直是與天才背道而馳。為消除愚蠢的機械性,不變成一架演奏機器,我們必須強調,刻意練習的刻意才是核心問題。杰出的音樂老師和體育教練可以根據教學經驗和學生個性特征,尋找訣竅,結合經驗,克服難點,設計出最有效的練習,如此才可獲最長足的進步。這是一種聰明的練習,需要全面考慮練習目的與自身條件,是不斷獨立思考的成果,也是目前針對考級的訓練所完全忽視的。
不管如何刻意如何巧妙,強化的音樂學習對于短暫的童年真是一場災難。曾經看到一則新聞,再次暴露了我們的兒童音樂教育的野蠻低級。在舒曼杯(亞太)國際青少年鋼琴大賽上,來自沈陽的13歲女孩胡丁琦一人榮獲四項大獎,發表獲獎感言時她說:感謝父親的400記耳光。她5歲學琴,最初3年,父親為了練琴打了她400記耳光。而她父親這種不打不成材的鋼琴教學法據說來自郎朗的老爸郎國任。李茹涵的一篇文章《中國音樂教育之亂象》,列舉了家長對琴童的各種虐待,胡丁琦的耳光比掌聲響亮;趙胤胤拿爆竹煙花燒鋼琴;郎朗因耽誤兩個小時練琴,父親向他提出三個選擇第一回沈陽,第二是跳樓,第三是吃安眠藥,那一天我用拳頭捶墻,想把每一根骨頭砸斷,看你還怎么讓我練琴。即使郎朗如今叱咤風云,對這樣的童年也無法釋懷。這些故事叫人錯愕、深思,家長將自己的期望、前程、壓力統統押在孩子身上,是不是自私虛榮?是不是一種賭徒心態?美需要付出痛苦代價,學樂器、芭蕾、體操,無不如此。但浪漫鋼琴曲和暴力體罰的搭配,產生一種報仇雪恨般的成就感,真叫人百感交集。
《哪來的天才》作為一部關于方法論的勵志書是有欠考慮的,它無視人的性格、健康水平、心理暗示、機遇等等偶然因素在成才過程中的顛覆性力量。說實話,作為一名教師,我也一本正經地激勵過學生,但內心深處始終對勵志這種教育滿懷疑惑,并不贊同完全否定天賦論的激勵方式。要知道,勵志過了頭,會塑造大量的狂熱分子和各種自命不凡的凡人。小則毀人一生,大則引發災難。合理的觀念是:我們首先是一個凡人,但我們擁有不同的天賦。宣揚天賦論并非為了展示人類奇觀,而是為了找尋每個人的不同天賦并給予精心對待。曾發明幼兒園的19世紀思想家弗里德里希·福祿培爾說過,真正的教育是個人的充分發展,通過從事自由但又有人引導的活動來發展天賦。如今這種教育觀點已被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