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需要“扮演”什么角色?
父母是孩子的“終身教師”,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和教誨。在孩子學琴這件事上,父母更是一定要參與的,尤其是小琴童沒有一定的自主意識,如果只注重技術性而忽略了培養孩子對音樂的美感,一味的枯燥練習,很容易扼殺孩子學琴的興趣,而鋼琴教學不單單是教授演奏技巧,同時也包括音樂心理學、美學與哲學,這就需要家長的正確指導。
學鋼琴是一種美育。初學鋼琴的孩子就像一張潔白、純凈的白紙,等著你往上畫,你畫什么就是什么。因此,家長一開始就為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尤為重要。
那么,在孩子學琴過程中家長應該扮演什么角色?
拒絕幫辦做旁觀欣賞者
沈陽音樂學院大連校區楊洋博士告訴筆者:“有的孩子才四五歲,家長就想規劃孩子的一生;有的家長把陪孩子練琴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總是在孩子旁邊嚴格地監督孩子練琴的每一過程……大多數家長有這樣一種觀念:孩子小,沒有能力對自己負責,從而不自覺地扮演“督察員”的角色。而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家長怎樣為孩子做好這些事,而在于家長不應該“幫辦”孩子學琴。家長為孩子選擇了正確的老師,就應該給予老師最大的信任與配合,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幫助。如果家長過度地投入到課堂里,會使原本的直線教學變成三角形模式,影響學生直接有效地接受老師的知識。我們希望家長與老師多溝通,達成默契,盡快地從幫辦孩子學琴的角色中退下來,扮演一個充滿友愛與欣賞的旁觀者的角色。另外,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不是罵出來的,學習音樂也同樣如此。對琴童來說,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鼓勵!不斷地激勵孩子的學習欲望,提升學習興趣,是琴童父母的首要任務,在評判孩子的練習情況時,即使再微小的進步都值得家長大加贊美。”
循循善誘做耐心提醒者
教育的本質是啟發,音樂教育就是打開孩子們內心對于美的渴望與追求。音樂充滿美感和輕松的氣氛,通過學琴能感悟音樂的魅力,陶冶情操,提高將來的生活質量。“首先,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明確學琴的目的,只有明確了孩子學琴的目的,端正了心態,在孩子學琴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才能理性分析,不急躁、不沖動。其次,要給他們創造一個音樂熏陶的環境,讓孩子多聽、多唱、多練。”楊洋博士介紹道,“有的父母以為找到一個好教師,就把孩子全全托付給老師,自己很少去管,既不注意聽老師的課堂輔導,又很少去考慮孩子的問題,不講究輔導方法,甚至采用了錯誤的輔導方法;也有的父母對教師給孩子提出的要求有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又不好意思跟老師及時的溝通,回家輔導時的做法跟老師的要求不一致,這樣教和輔導不同步,孩子自然是進步不大,聰明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學琴有進步,自己先走一步,學在前,做到心中有數,重點明確,條理分明,發現問題主動向老師反映,雙方及時交流情況,共同研究孩子的心理。這樣孩子學習就順利,進步就快。鋼琴學習,包含相當分量機械性的、單純技術性的內容,這種練習,需要一定的毅力才能堅持下來。因此,我們對孩子們是不能過于苛求,而是需要父母不斷提升自己,尋找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例如,每天練習時間嚴格固定、讓孩子觀摩年齡相仿孩子的鋼琴課、適當講講道理等,采用這些教育方式引導孩子,提高孩子課堂上的專注度、記憶力、領悟力,孩子的學琴效果會更好。家長應該擺正自己在孩子學琴活動中的位置──從教師、輔導員、督察的位置上退下來,去扮演一個耐心而慎重的提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