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天賦”
劉詩昆說,“我3歲學鋼琴時,可能全國沒幾個孩子在學琴。如今社會進步、生活水平提高了,雖然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30%的家庭有鋼琴這樣的覆蓋率,但工薪階層也有能力讓孩子學鋼琴。”因此,當下學琴的出發點,首先是為了塑造人、增添美。大家讓孩子學鋼琴的目的不再是唯一的“成名成家”,因而并非“學鋼琴就必須有天賦”。沒有天賦,照樣可以彈鋼琴,就像語文、數學一樣納入孩子的課程。1992年起,全國40多個城市開設了200多家教育機構,浦東劉詩昆音樂幼兒園的鋼琴家認為,在藝術領域里,“天賦是兩個同級別鋼琴家都達到95分以后,才互相比拼的部分。更多學鋼琴的人,練習到60分,就會有與眾不同的對美的感受力,并能反映在舉手投足上。”所以說,學鋼琴是引領人們走入藝術殿堂的階梯,是人學習美的“基本配置”,而非成為藝術家的唯一手段。因此,學鋼琴,不需要“天賦”。
要尊重“天性”
劉詩昆反復強調,孩子的興趣以及由此引發的情緒,與是否學得好鋼琴也渾身不搭界。“沒有必要因為孩子情緒的好壞而調整教學計劃”他繼續闡述說,“我咨詢過很多教育界的前輩,他們異口同聲地表示,對于年齡不大的孩童而言,教育本質上是帶有強制性的。”孩子是有天性的,“當你讓他們投票,是放暑假前的6月30日開心,還是開學第一天9月1日開心,他們當然選擇6月30日!”
獲得第31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新人表演獎的小提琴手、17歲的張金茹的經歷,確實也能證明這一點。她從4歲開始學琴,一直在父母和老師的監督下苦練,始終情緒低落,直至在上音附中讀到高中,她才猛然發現自己對音樂有真愛,高三起就開始一路拿獎,如今同時在柏林的音樂學院和上音讀大一。
沒任何“門檻”
家長始終認為“手大、手指長能彈鋼琴,手小,就算了。”對此,劉詩昆也不認同:“鋼琴琴鍵始終是為正常人的手設計的,幾百年來沒有改過尺寸。我們所有人中7成人的手,是可以彈鋼琴的。”就他十幾年的教學經驗而言,很少看到不適合彈琴的手。“如果想成為頂尖鋼琴家,當然手越大、手指越長越好——想成名成家,必須每一個指標都超常。”
因此,“只要不想成為世界頂尖鋼琴家,學鋼琴就沒有任何門檻。”那彈琴彈得好,到底和什么有關呢?他認為,彈好鋼琴只靠三“要”——“練琴時間要保證”“老師方法要正確”“家長監督要嚴格”。具體展開就是,幼童學琴每天必須保證不少于30分鐘,鋼琴老師的手形、指法等基礎教學必須正確,家長要讓孩子回家后依然貫徹老師的思路:“只有以科學的方法、理性的態度才能真正學好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