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的中國和荷蘭朋友家里發生了相同的事。這兩家的女兒都在學鋼琴,鋼琴老師都是請到家里,每周一次一對一單獨教學。兩個女孩提出,要媽媽也和她一起學。荷蘭女兒的理由是希望能和媽媽一起學一樣東西,中國女兒是覺得媽媽和自己一起學可以壯個膽。
中國媽媽為了給女兒打氣,馬上答應了。但堅持了一個月后,就不太喜歡,也顧不過來,常常爽約。開始她還找點理由,說工作忙或是頭疼腦熱身體不舒服,后來干脆連理由也不找就不學了。女兒倒是還在學,不過常常會說:“媽媽一點也沒堅持性,說話不算話!”她媽媽反而會回她一句:“學琴是你自己的事,把媽媽扯進去干嘛?媽媽又要上班,又要忙家務給你做飯,你懂點事,行不?”
荷蘭媽媽的做法就要謹慎和理智多了。她對女兒說:“你要讓媽媽和你一起學東西,首先要選一樣媽媽和你都喜歡且想學的。你怎么不問問我喜不喜歡學鋼琴啊?要是媽媽不想學琴,那么我們可以找其他我們都喜歡的一起學。勉強學,多不開心啊,你也不喜歡被勉強吧。”
荷蘭女兒:“媽媽,那你想學鋼琴嗎?”
荷蘭媽媽想一想,說:“我可以試試。”
女兒喜出望外:“太好了,那我們就一起開始學吧。”
荷蘭媽媽:“我只答應先試試。媽媽先和你一起學兩個月,再決定之后要不要繼續。還有,媽媽要和你一起學琴,還要安排一下工作和家務的事。我要和大家商量一下,再一起開始。”于是,荷蘭媽媽把這個計劃告訴了家人,也通知了自己單位的上司,安排好了在女兒學琴的每周四提前一小時下班,和女兒一起學琴。學琴當天會晚一個小時開晚飯,爸爸要幫助準備一些菜肴。
兩個月后,荷蘭媽媽徹底愛上了彈鋼琴,至今還在和女兒一起學琴,已經4年了。
可以看出來,荷蘭媽媽首先解構了承諾,她對承諾的看待很慎重、分析很細致。她闡明了要尊重別人的喜好,界定了承諾的時限,并安排好了工作和家務的平衡及履行承諾需要的支持。孩子在整個過程中,得到的不僅僅是和媽媽一起學琴的樂趣,還有很多規劃和分析事務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了解了承諾的許下和履行需要謹言慎行。再有,要“信守承諾”很重要的是對違背承諾后的應激反應,如何分析和解決狀況,并重建互信關系。
另說一件事。一個十六七歲的孩子,去參加了一場周末派對,回家時比應承父母的時間晚了兩小時,到家前也沒致電父母告知晚歸的情況和原因。可以想象,當孩子打開家門后,要面對的肯定是等孩子等得焦頭爛額的父母,可中國和荷蘭家長在開口后的訓斥側重點立馬就可見不同。